在第五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上,一批造型生动、釉色传神的繁昌窑青白瓷复烧活化产品精彩亮相,让这座千年瓷窑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跨越历史走向复兴。2022年,繁昌窑遗址成为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立项项目。长江之水浩浩汤汤,浸润着高岭瓷土,承载着青白瓷器,推动中国瓷文化走向世界。
作为我国重要考古学成果的集中展现方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收获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2023年度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营报告》显示,全国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3年接待游客总量超67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5%。
4月18日,在第五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上,一批造型生动、釉色传神的繁昌窑青白瓷复烧活化产品精彩亮相,让这座千年瓷窑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跨越历史走向复兴。
繁昌窑遗址分布于芜湖市繁昌区南郊、西郊,是五代—北宋时期的大型瓷窑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繁昌窑遗址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成为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立项项目。
精心发掘
历史遗存“走”出来
“我们在窑场外围揭露出路基遗迹,路面还发现了数道车辙痕迹。”5月7日,在繁昌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繁昌窑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罗虎讲述又一重要收获:这很可能是当年的瓷器外运通道。结合前期发现的遗迹,这条路基为综合研究繁昌窑遗址窑业生产聚落布局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1955年,安徽省博物馆筹备组成员、繁昌籍法学家葛绍棠首次发现了繁昌窑柯家冲瓷窑遗址;1996年,在繁昌窑骆冲窑址发掘出一座龙窑;2002年,在繁昌窑柯家冲窑址遗址发掘,发现了一座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宋代龙窑遗址以及作坊遗址;2013年起至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繁昌窑遗址开展持续系统大规模发掘,完成发掘面积为3030平方米,揭露出龙窑、作坊区、房址、道路、水塘和墓葬等大量重要遗迹。
由于繁昌窑是五代—北宋早期长江下游青白瓷生产的中心窑场,对于该窑址创烧时代的认识也是研究和探索中国古代青白瓷起源的关键。
多年来一直参与繁昌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繁昌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汪发志告诉记者,研究表明繁昌窑始烧于五代,兴盛于北宋,主要烧造青白釉瓷。
繁昌窑青白瓷产品种类丰富,主要有碗、盏、碟、盘、壶、罐、炉、盒等,造型工整,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青中显白,釉面莹润,制作工艺精细。有学者通过对繁昌窑青白瓷瓷胎成分和窑址附近制瓷原料矿物成分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繁昌窑在制瓷技术上进行了革新,利用当地优质细腻的瓷土原料,创造性地添加高岭土,通过这种“二元配方”工艺,改变制瓷胎泥性能,烧制出青白瓷这一独具特色的瓷器新品种。这一具有突破性的制瓷工艺,比景德镇于元代的发明要提前300余年,使繁昌窑成为中国青白瓷的发源地之一,对研究我国青白瓷起源和烧造工艺有着重要价值。甚至有学者研究认为,南唐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所使用的瓷器极有可能出自繁昌窑。
长江之水浩浩汤汤,浸润着高岭瓷土,承载着青白瓷器,推动中国瓷文化走向世界。据相关研究,繁昌窑瓷器在江苏张家港码头遗址及印坦号、井里汶沉船,东非肯尼亚的出土瓷器均有发现,表明繁昌窑曾大规模参与过海上对外贸易。
匠心传承
千年窑火“燃”起来
“别看这小小的粉盒,它最薄之处只有1毫米,最厚3毫米,而且它没有螺纹,盖子和底部合起来严丝合缝,倒置都不会掉。”走进芜湖玉华古陶瓷博物馆,即繁昌窑青白瓷活化产品复烧现场,馆长孙玉华正向参观者展示千年前繁昌窑点彩粉盒的制造工艺水平。
家住繁昌的孙玉华从小就被繁昌窑传奇般的历史所吸引,他不仅热爱家乡的陶瓷文化,还一心想重现繁昌窑的前世今生,还原青白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千年风貌,架起参观者与繁昌窑之间的桥廊,推动陶瓷文化复兴。
2020年,孙玉华回乡建设玉华古陶瓷博物馆,发挥文物资源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今年,在繁昌区文物保护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他带领团队成功复烧出近300件繁昌窑青白瓷作品,彰显繁昌地域文化特色,也让繁昌窑制瓷技艺得以传承。
凤首执壶、花形盏托……如今,在玉华博物馆内的繁昌窑青白瓷展区,一件件青白瓷作品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让参观者一睹千年繁昌窑“火与土”的艺术魅力。在这里,参观者还可以亲自动手,沉浸式体验一回繁昌窑青白瓷的制作过程,穿越时空,感悟繁昌窑悠久的历史文化。据了解,该博物馆还特别策划一场陶瓷展,精心挑选的百余件展品大多使用出自繁昌窑的青白瓷器,反映出千年古窑高超的制作水平。
窑火千年,生生不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具标志性的载体之一,瓷器无疑是最能贯穿古今、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文化瑰宝之一。“现在发掘出来的繁昌窑青白瓷应该还只是当时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制作工艺、技术以及它的文化价值没有被我们发现。”在孙玉华看来,仅仅重现当代繁昌窑艺术陶瓷的魅力风采还不够,还需要对当地陶瓷文化遗产进行更深入研究,走好活态传承这条路,让更多人了解、喜爱上繁昌窑的历史文化,让千年窑火越燃越旺。
用心重建
陶瓷文化“活”起来
贯古通今,与古为新,繁昌窑青白瓷文化守正创新的步伐愈发坚定。近70年来,经过各级政府、历代文物考古工作者,以及遗址所在地村民等作出的长期不懈努力,繁昌窑遗址本体至今保存状态完好。
1995年,全国古陶瓷学术年会在繁昌召开,多位知名学者云集繁昌、实地考察,给予当地出土的青白瓷极高评价,并从此统称其为“繁昌窑”。1981年,繁昌窑遗址群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繁昌窑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正式发掘。2023年,繁昌区委区政府将这座千年窑址再赋新能,全力推进遗址公园创建工作攻坚。
保护第一,合理利用。进入新时代,繁昌区规划以繁昌窑遗址为核心,以瓷文化展示为轴,打造瓷窑遗址文化博物馆与体验相结合的大型遗址公园,成为展示繁昌窑文化新景点。同时设古窑文化区,并注重原汁原味保留遗址风貌风格、文化肌理,传承好千年陶瓷文脉。
目前,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造型别致的繁昌窑遗址龙窑保护展示大棚已完成主体工程,“这是目前国内体量最大的古遗址原状保护展示设施之一。”汪发志介绍,遗址博物馆选址工作已完成,明年即将动工。现在正在进行的是繁昌窑遗址环境整治二期项目,主要包括入口部分和EPC两大工程。其中入口部分涉及栈道、湿地景观两部分;EPC项目包含研学与接待中心、农田景观、游客服务点、驿站、考古工作站等。
发掘老底蕴,绽放新魅力。根据规划,繁昌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以文化体验为核心,重点围绕考古研究、科普研学、旅游观光等方面,打造独具江南山水风情的青白瓷文化旅游景区。届时,遗址公园不仅会成为极具震撼力的文化旅游景观,同时还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近距离接触窑包、参与考古互动、把玩‘数字’瓷碗……建成后,以瓷文化为主题的繁昌窑遗址公园将会给游客带来别样感受。”汪发志说,公园将构建起贯古通今的文化桥梁,成为展示繁昌窑青白瓷文化精髓及工艺成就、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关键字: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