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周三。香港楼市已不若两年前炽热,内地业主亏本套现更令楼市进一步降温。反观伦敦,英国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首季楼价按年急升17.7%,双倍于全国约9%的升幅。
老毕早前已说过,伦敦一个普通住宅卖36万英镑,全国平均楼价18万英镑。随着楼价与家庭收入日显脱节(伦敦楼价对年收入约为1∶8;全国平均为1∶4),不少论者认为伦敦房市失控,泡沫二字写在墙上。
卡梅伦政府在一片争议声中推出“帮你买计划”(HelptoBuy),英国央行则透过“融资换贷款计划”(FundingforLendingScheme,简称FLS),向市场释放大量便宜钱,当中不少以低息按揭贷款形式借给置业人士。“帮你买”大家听得多,FLS也许须略作介绍。
根据这个计划,银行和按揭贷款机构获准以优惠息率向英国央行借入资金,再把这笔款项以按揭或商业贷款形式发放予个人或企业。伦敦楼市狂态日彰,许多论者都把矛头指向政府和英伦银行,狠批政客和央行为早被海外买家推高的楼价火上添油。
廉价信贷充斥市场对伦敦房地产的刺激,自然不容低估,但当地楼价节节上扬,背后是否还有其他推手?在回答这个问题前,不妨先看看英美两地整体楼价走势。与十年前比较,美国楼价几乎原地踏步,英国楼价则上升40%,两者皆经历过2008/09年金融海啸。上述数字是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全国楼价数据和S&P/Case-Shiller美国房价指数得出,伦敦升幅自较图中所示英国整体楼价大得多。
除了大量便宜钱助长“泡沫”外,经济复苏后英国建屋步伐停滞不前,远远追不上新婚人士置业需求,乃楼价居高不下的另一重要原因。然而,同样的情况亦在美国身上发生,何以英美楼价有强弱之分?
一则金融危机后英国楼市跌得没有美国那么厉害,但更重要的是,与美国、西班牙、爱尔兰等国家不同,金融危机前大不列颠并未出现建屋狂潮,既无大量卖不出的断供盘需要清理,英国楼价所受压力自然不及美西爱等国严重,经济复苏后更显供不应求。有人因而认为,英国房屋供应在没有经历过“金融危机前繁荣”的前提下,陷入“金融危机后萧条”。当然,那是指房屋供应而非楼价。
其实,要判断一地楼市“泡沫”与否,除了看房价对收入比率外,亦不能忽视租金。英国楼价对收入中位数比率,2007/08年较历史均值高出五六成之多,近年虽略为下降,但仍高出历史均值四五成。然而,英国租金近年上升势头更明显,租金对收入比率偏离历史均值之远,跟楼价相比已不遑多让,海啸后英国租金对收入比率持续上升从未稍歇。
楼价跟打工仔收入脱节,即使英国政府“帮你买”、英国央行“放水”送你一程,但为供楼压力巨大在所难免。租可以了吧?以负担能力计,租金占月入比例甚至高于按揭还款,名副其实租又贵死买又买不起。这种苦况,香港人可谓感同身受。
(关键字:英国 楼价 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