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消纳和转化能力或因固态储氢技术的突破而获大幅提升。
近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固态氢能发电并网率先在广州和昆明同时实现,这也是我国首次将光伏发电制成的固态氢能应用于电力系统。在相关业务进展较快的公司中,横店东磁(002056.SZ)公司人士向记者透露,通过子公司布局的固态储氢业务已实现生产,且产品已向市场批量供货。厚普股份(300471.SZ)公司人士向记者称,目前固态储氢项目已经基本完工,正待验收。
“双碳”目标下,不少上市企业已入局氢能市场,这或将加速行业技术储备和产业规模增长。目前布局固态储氢领域的有8家A股上市企业,包括永安行(603776.SH)、云海金属(002182.SZ)等在内。
固态储氢有助解决产业链瓶颈
据央视新闻,3月25日,作为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固态氢能发电并网技术,率先在广州和昆明同时实现,这是中国首次将光伏发电制成固态氢能应用于电力系统。
由于固态储氢体积密度高、安全性好,发展前景被看好。此外,通过该技术,可以把光伏、风电等不稳定的发电量高密度存储起来,提升对新能源的消纳和转化能力。
其中,在昆明的光伏制氢与电网氢储能项目,存储有165公斤氢能,并入电网,在用电高峰时可持续稳定出力23小时、发供电2300度。在广州,这项技术还可以升温释放高压氢气,为新能源汽车加氢。
环保与公用事业分析师许杰向财联社记者表示,相较光伏等新能源,氢能的运营成本较高,各项环节还需完善成熟。但通过发展固态储氢技术,既可以大幅提高体积储氢密度,又可以提高储运氢的安全性,对氢能的商业化应用极为关键。该技术还有助于实现氢能的制取、存储、发电、加氢一体化,可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季节性、波动强的难题。
上市企业推动固态储氢商业布局
据财联社记者统计,涉及固态储氢领域布局的A股上市企业共8家,包括永安行、云海金属、厚普股份、横店东磁、圣元环保(300867.SZ)、雄韬股份(002733.SZ)、厦钨新能(688778.SH)、鸿达兴业(002002.SZ)。
其中,厚普股份此前披露,其首个氢能全场景的科研示范项目设备发货,标志着其率先完成金属固态储氢技术的商业落地,具备固态储氢产品设计和集成能力。公司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固态储氢项目已经基本完工,正在等待验收。
横店东磁通过投资子公司江苏集萃安泰创明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将固态储氢材料与应用技术作为核心研发方向之一。据悉,安泰创明目前已开发完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固态储氢作为氢源的百瓦级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已应用于氢能两轮车,并将在江苏、广东等地开展特定区域场景示范工程。
云海金属公司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与宝钢金属及相关高校和研究所合力开展镁基固态储氢研究项目,目前处在研发阶段,在技术成熟后会量产。
雄韬股份亦有相似的技术布局,公司此前对外表示,镁基固态储氢设备是其参股的上海氢枫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三大基础业务板块之一。氢枫能源已对镁合金高密度储氢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生产线建成投产测试。
永安行在3月22日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称,公司氢能棒采用低压固态储氢技术,不仅安全而且储氢量大,而且内部平衡压力低,该氢能棒已通过火烧、高空抛落、撞击等实验,安全性强。
厦钨新能公司人士向财联社记者称,公司生产有镍氢电池的重要材料贮氢合金,目前正在重点发展固态储氢业务,以扩大该领域市场份额。
鸿达兴业在近日披露的业绩预告中称,公司拥有气态、液态、固态储氢技术,积极推动制氢、储氢、储能及氢能应用产业化的发展。
该公司人士向财联社记者称,目前氢能产品主要应用在氢能公交、大巴市场,以政府采购订单为主,固态储氢产品正在研发中。
圣元环保的固态储氢业务以厦门、泉州两地作为试点,分别投资建设“氢能源研发中心实验室及车船氢动力装备总成项目”和“固态储氢系统活化及应用项目”,合计投资总额12.65亿元。该公司人士向财联社记者称,目前已组建科研团队,项目基地正在建设中。
成本高企问题有缓解 工业应用场景仍薄弱
随着氢能企业对固态储氢在研发和应用上的不断探索,固态储氢将在未来氢能多元化储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产业投融资热度持续升温,或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实际上,财联社记者统计,2022年就有约20家上市企业跨界氢能,2023年至今也已有阳光电源(300274.SZ)、中环环保(300692.SZ)等约10家上市企业宣布将扩张氢能业务,除风电、光伏等能源企业外,还包括建筑、钢铁、石油石化、环保、通信等多个行业。
上市企业扎堆押注氢能背后,是政策的持续支持和市场的良性发展。
在今日举办的首届北京氢能产业大会上,国家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司能源与交通处处长问斌表示,去年3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发布以来,各地方政府已累计发布70余项相关配套政策,构建了涵盖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各环节的综合体系。当前全国五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运行考核良好,氢能产业布局呈现遍地开花的趋势。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目前氢能成本高企等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氢能的资本支出门槛也将持续下降。
以加氢站为例,随着城市群示范政策的出台,我国多地相继出台加氢站补贴相关政策,单座加氢站补贴金额最高达1000万元,推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进入加氢站建设和运营。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前景持续向好。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2035年将突破5万亿元。
但我国氢能研究仍主要聚焦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场景,在工业等的应用场景方面相对薄弱。
许杰向记者表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尚处早期阶段,下游应用中只有交通领域的商业模式较为明晰,集中在以公交车为主的应用场景,且存在低端重复过度投资和浪费现象。但是,氢能在钢铁冶炼、民用天然气掺氢、航运等都有更巨大的应用场景,只有持续突破产业发展壁垒,才能实现上下游更佳的规模效应。
(关键字:固态储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