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季度之后,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外需求都有所走弱,部分经济指标趋于下降。近期宏观政策趋于积极,货币政策稳健趋松,从10月15日起将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财政政策着力于基建投资,将有助于内需改善。随着各项改革措施逐渐推进,中国经济具备平稳增长的潜力。
从支出法来看,三大需求增速均有所放缓。首先,外需不确定性陡然增加,影响我国出口增长。8月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长9.8%,近5个月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其次,投资增速持续探底,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难度加大。1-8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是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值。第三,消费增长稳中略缓,7月、8月消费增速分别为8.8%、9%,剔除价格以外的实际消费增速仅有6.5%、6.6%。
从生产法来看,生产耗能和产值增长放缓。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增速比上半年下降0.2个百分点,7月、8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1%,工业产值增长放缓,预示经济增长可能减速。
从收入法来看,企业利润增长有所放缓。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6.2%,增速比1-7月份放缓0.9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下降。从利润增长的行业来看,新增利润主要来源于石油、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利润增长主要受到价格上升的抬升作用,并不意味着真实的产出大幅增长。随着价格上涨抬升作用逐渐减弱,未来企业利润增速将逐渐放缓至个位数。
无论从经济核算的哪种方法来看,今年三季度之后经济下行压力都有所加大。外需回暖是支撑去年中国经济增速回升的关键动力,当前外需走弱的不确定风险加大并且难以短期扭转,稳定经济平稳增长的着力点应该在内需领域。然而从内需状况来看,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近期都有走弱迹象。内需走弱与当前处于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特殊时期有关,也与前期主动宏观调控有关。上半年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去杠杆的政策总基调下,资金供给环境偏紧,导致企业资金压力加大、实体经济融资难度和成本上升,是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增速持续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当前内需走弱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压力加大,一定程度上是主动防风险、调结构、促转型带来的影响,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消失。随着宏观政策趋于积极,仍然有望保持中高速增长。
货币政策稳健偏松格局已经确立,首要任务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央行宣布,从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以置换当日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这是今年第四次定向降准,适应了当前经济的变化,是当前货币政策的恰当选择。前文分析了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前期金融去杠杆带来融资渠道受到挤压,有必要优化流动性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当下我国准备金率的操作空间相对较大,适度调低准备金率释放增量资金,可以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资金供给,提升经济创新活力和韧性,增强内生经济增长动力,确保经济平稳运行。下一阶段可能会着重围绕控制融资成本和防范企业信用风险扩大,进一步部署定向支持政策组合。不排除年内继续实施定向降准的可能,以推动银行负债成本降低,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普惠金融等领域的定向支持力度,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央行仍将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总基调。虽然政策重心似乎逐渐从上半年的去杠杆转向稳增长,但并不是全面宽松、大水漫灌,政策微调不意味着转向。就这次降准带来的净投放量来看,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定向调控和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和推动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未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宏观政策调整之后,如何才能落到实处。银行体系流动性将趋于合理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有望适度增长,这时候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避免金融系统“堰塞湖”现象,关键在于疏通宏观调控传递到实体经济的渠道。
促进经济平稳增长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往往是不够的,并且过度的货币政策刺激将引起泡沫风险和杠杆压力上升。因而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做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统一。实际上,8月之后财政政策就趋于更加积极,财政政策力度逐渐加大,着力点在于促进基建投资,改善内需。加快财政资金拨付和支出进度,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将改善基建投资资金来源。随着PPP项目清理工作收尾,未来项目库金额和数量将趋于稳定甚至回升,有助于基建投资企稳。
此外,今年促进开放、增加进口、提高消费者福利的政策频繁出台并不断释放效力,将对消费起到提振作用。
在西方国家逆全球化思潮涌现的国际环境中,我国坚持开放态度,今年已经多次出台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措施,未来要进一步营造全面开放新格局,获得新的全球化红利。
随着以上措施逐渐释放效力,中国经济具有较强的韧性,仍然存在保持平稳增长的潜力。
(关键字:经济 宏观政策 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