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以来,京津冀区域出现了一次大气污染过程,区域上总体为中度污染,太行山-燕山沿线多个城市出现短时重度污染。对此,10月15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分析,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今年秋冬季京津冀区域污染攻坚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中至重度污染过程提示显示,预计未来十天,前期扩散条件逐渐转差,京津冀区域大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局地可能出现中度污染,个别城市可能出现短时重度污染。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专家分析,北京本地排放积累的污染物与天津、唐山、沧州等地传输而来的污染物相互作用;同时,高空污染物向近地面沉降,高空排放和近地排放的污染物相互作用,是造成近地面PM2.5浓度快速升高的重要原因。专家表示,对京津冀区域而言,产业、能源、交通结构的调整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今年秋冬季京津冀区域污染攻坚形势依然严峻。
该中心介绍,每年“十一”国庆节前后,京津冀区域都会出现类似的污染过程。而今年国庆期间京津冀区域的空气质量,是近年来最好的一次(北京除10月5日出现轻度污染,其他均为优良天)。直到10月13日,京津冀区域才出现了今年秋冬季相对较重的一次污染过程。该中心分析,夜间风速低、相对湿度高,是污染物累积和二次转化的气象原因。
根据分析,10月12日夜间,区域内平均风速小于2 m/s;区域北部(北京、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等城市)相对湿度偏高(大于70%);13日白天,区域南部风速明显增大,相对湿度降至40%左右;13日夜间,区域平均风速又整体降至2 m/s以下,且北部相对湿度超过80%。这种高湿、静稳的不利气象条件,为大气污染物的累积和二次转化提供了“温床”,持续推高PM2.5浓度。
此外,北京本地排放氮氧化物和区域传输二氧化硫的二次转化,是推高北京市PM2.5浓度的化学成因。同时,从颗粒物组分特征来看,本次污染过程中硝酸盐仍为北京市PM2.5主要组分,本次污染气团还在京津冀区域出现明显的“回流”过程。
(关键字:污染 秋冬季 京津冀 污染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