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年时间计算,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来临。
这是每年年末最为重要的经济会议,沿着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2019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整个2019年政府的经济政策和重点将全盘展现。
基于下半年各项经济政策的倾向以及已经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透露的信息,观点认为:稳增长、减税、微观活力、高水平开放、干部担当、地方积极性等关键词汇将有可能出现在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
2019年将会是怎样的一年?
2019年是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份?
从目前各方释放的信息判断,2019年可能是近年来最关键的一年。
这一点可以从12月1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于2019年的定位中得到体现,“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会议对于即将到来的一年做了这样的界定。
参考此前数年的,诸如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等等,从具体描述中,可以观察出细微的区别。
大致上,这一描述也将出现在即将召开的中央政治局经济会议之中,这是对2019年各项经济政策释出判断的一个基准线。
“要辩证看待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继续抓住并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信心,把握主动,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要保持战略定力,注重稳扎稳打,加强协调配合,聚焦主要矛盾,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努力实现最优政策组合和最大整体效果。”1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
稳增长、合理区间
与2017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不同,1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重新出现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表述,这一提法也可能将延续至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
要理解这一提法,需要结合2018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出现的一些变动。12月14日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在评价当前经济走势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在持续发展。但也要看到,有些指标增速还是有所回落,说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特别是现在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变数、不确定性在增加。
如果统筹全年的经济情况,可以察觉到这些指数涉及基础设施投资、进出口、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等多个关键指数上,传统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三驾马车”几乎均出现了一些变动。
众所周知,2018年在国内外经济领域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中国经济面临的环境出现了巨大的改变,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这种环境的改变并不是短期的,而是呈现延续性,这意味着在2019年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维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稳增长毫无疑问的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那么增长维持在什么样的区间内才能称得上是合理区间呢?从中国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来看,可能依然是6.5%左右。
2018年年中以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提法开始出现,其中首当其冲的即是稳就业,在经济结构不会短期出现巨大变化的前提下,要稳住就业,可能依然需要维持住上一年的经济增长速度。
此外,保持经济增长稳定在这一“合理区间”,实际上也是稳预期、稳金融,“提振市场信心”的前提,甚至也是稳杠杆的前提。诸多目前需要防范化解的“重大风险”可能都需要在稳定增长的环境中解决。
基于以上,在即将到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保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稳定经济增长速度以及为了实现这两点配套的各种措施可能会是重要逻辑组成部分。“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1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
当然,也要看到尽管经济增长整体速度要维持,但在结构上还将会进一步调整,从目前的投资数据也可以看到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保持着较高的增速,这也是对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增长的动力之一。
积极财政政策、减税
整体视之,近年对于两大宏观调控工具的描述呈现稳定的状况,政策的定力可能将会延续至2019年,因此,即将到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财政、货币政策的描述可能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动。
整体趋向是稳定的,但是具体的内涵和边界上可能会出现很多变化,这是为了更好的“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2018年财政政策表现了较强的弹性,一方面年初预算的赤字率维持了2017年的标准,呈现了积极向稳的倾向;另一方面专项债的大幅度增加和具体的使用方向、速度,则实际上扮演了财政工具的“弹性”,从这个角度,专项债和其分配方向、使用方式将是财政政策中的重点之一。
另一方面,在货币政策定力维持的前提下,要实现上述“稳增长”、“合理区间”的目标,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程度可能会进一步提高。
调动财政的力量无非两端,一是增加赤字,二是减税。由于中央、地方事权的划分,扩大中央财政赤字率对于经济活力和增长可能不是最直接的措施,在防风险的大前提下,进一步减税可能是必行之策,因此也可能出现于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政策方早已经释放了这样的信息: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孙瑞标12月下旬曾经表示下一步税收工作重点之一即是研究推出新一轮更大规模实质性普惠减税降负措施。
在货币政策方面,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描述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整体的方向可能不会有太大变动,但是措辞上可能会趋于缓和,“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等描述有进行调整的空间和可能。
微观活力、开放政策
减税的目的并不仅仅指向增长,同时也指向了“微观主体活力”,“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这一描述出现于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之中,语序上紧接在“三大攻坚战”之后。
在2018年中国经济出现的一些话题都可以被囊括至“微观经济的活力”的范围内,尤其是有关民营企业的话题。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一项中提及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落实保护产权政策,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可以预见,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会围绕“如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做进一步的阐述,其中如何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有可能会成为会议涉及的议题之一。
另一个重要话题将会聚焦至“开放”。在今年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提出“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可以预见,此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会围绕“如何扩大高水平开放”做进一步阐述。
在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已经对这一问题做了重点阐述,会议指出“要有序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继续精简负面清单,抓紧完善外资相关法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贸易平衡,更加注重提升出口质量和附加值,积极扩大进口,下调部分产品进口关税。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继续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有效引导支持对外投资。”,可以看到,2018年开放措施基本是围绕着一思路,因此,为了指导“高水平开放”的方向, 即将举办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释出更多相关的重大政策。
在此两点之外,一些方向性政策包括“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等还会继续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及,并得到持续的推进。
干部担当、地方积极性
容易被忽略的是,在中国经济发展一系列重大命题出现变动的今天,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部门行政逻辑都出现了一些变动,如何激励干部担当,激发调动地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正在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实际上,地方积极性和干部担当是此前中国经济增长中重要的一环,比如2008年后刺激性政策的快速见效既得益于各项宏观工具,也得益于地方的积极性;2018年出现基建投资增速的下滑也受到宏观政策和地方行政的双重影响。
要看到,随着供给侧改革、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顶层设计出台,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基本政策框架已经较为成形,在这样的背景下,贯彻落实程度将会成为关键所在。12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一份《关于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进一步加大激励支持力度的通知》,即对旨在“充分激发和调动各地从实际出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形成担当作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今年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中强调了“会议强调,做好经济工作,必须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创造性贯彻落实党中央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这也证明了对于当前中国经济而言,贯彻落实的重要程度在不断提高。
可以预见,对于这一问题的进一步阐述有可能会出现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中。
(关键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稳增长 减税 微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