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强度大、降雨范围广等因素影响,玉米南方锈病已在黄淮海夏玉米区见病540多万亩,部分地区病田率超过50%,发病时间比大流行的2021年提前10—15天。
玉米南方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也可侵染苞叶和雄穗,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和籽粒灌浆成熟,主要在玉米抽雄后的生育阶段发生。发生严重时,全株干枯,植株早衰,重病田可造成玉米减产20%以上。
黄淮海地区,基本上都是玉米收获后开始播种冬小麦。近年来,随着秸秆还田的应用,很多种植户疑虑,锈病严重的玉米秸秆还田对下茬小麦发生锈病的概率会不会加大啊?
首先,得了解小麦锈病和玉米锈病有啥区别和联系。
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上发生面积广,危害重的一类病害。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锈病一般只侵染小麦。秆锈病既危害小麦,也危害玉米。也就是说,玉米锈病菌也可导致小麦秆锈病的发生,但是机率很小。
一般说来,小麦发生锈病常见的有两个阶段,开始阶段在播后1个月左右,第二个阶段在次年的5月份,主要集中在5月上、中旬。从小麦锈病发生情况来看,如果遇到5月份南风盛行时,锈病孢子随南方气流传播到北方麦田,湿度适宜就易于发生,而并非本地玉米锈病孢子萌发所致。
锈病孢子的发生要有适宜的条件,一是温度,二是湿度。玉米锈病产生夏孢子,随病株残留于土壤中,能耐零下16℃的低温,但夏孢子的萌发温度是在6-27℃范围内,适宜温度为9-18℃,高于22℃萌发减少,34℃以上不萌发。锈病孢子的萌发还需要一定的湿度,小麦播种后,雨水日数和降雨量对锈病发病程度大小有很大关系。
玉米锈病的病菌孢子是顺气流传播的,当然锈病病菌是可以附着在定残体上越冬的,在南方由于气温高,病菌以冬孢子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可是在北方冬孢子能否安全越冬,目前尚无定论(主流说法是南方锈病孢子在北方难以安全越冬),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可能性。
在小麦播后1个月,当降雨次数多,降雨量超过常年水平,加上温度适宜,小麦锈病就有可能出现中度或偏重发生。而夏季和冬季则因温度不适而不会发生小麦锈病。
所以对发生严重锈病的玉米田,通过秸秆还田之后,病菌在土壤中的数量会增加,但是只要我们做好锈病的预防工作,对麦种进行药剂拌种,并注意做好一喷三防工作,锈病可得到很好防治效果,对小麦侵染的几率就会很小。
(关键字: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