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冻害总共分4种,那么小麦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冻害,时间节点有哪几个?
初冬冻害
11月中下旬至12月中旬,气温骤降10℃左右,达——10℃以下,持续2——3天,小麦的幼苗未经过抗寒性锻炼,抗冻能力较差,极易形成初冬冻害。即在初冬发生的小麦冻害,一般由骤然强降温引起,因此常称为初冬温度骤降型冻害。发生冻害的小麦类型是弱苗和旺苗,壮苗一般不会造成冻害。
越冬冻害
小麦越冬期间(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中旬)持续低温(多次出现强寒流)或越冬期间因天气反常造成冻融交替而形成的小麦冻害。一般分为冬季长寒型、交替冻融型两种类型。
冬季长寒型是由于长期受严寒天气的影响而导致的小麦地上部严重枯萎甚至成片死苗。交替冻融型是进入越冬期的麦苗因气温回升恢复生长,抗寒力下降,又遇到强降温形成的冻害。
越冬冻害一般以冻死部分叶片为主要特征,对生产危害较小。另外,整地质量差的麦田,特别是近年旋耕未镇压的麦田以及沙土地麦田,年年都有越冬期冻死苗现象,墒情差的情况下,也可形成严重冻害。
早春冻害
早春冻害俗称:倒春寒,是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间(2月下旬至3月中旬)发生的冻害。返青后麦苗植株生长加快,抗寒力明显下降,如遇寒流侵袭则易造成冻害。此类冻害发生较为频繁且程度较重,是黄淮冬麦区的主要冻害类型。
晚霜冻害
小麦在拔节至抽穗期间(3月下旬至4月中旬)发生的霜冻冻害。这一阶段小麦生长旺盛,抗寒力很弱,对低温极为敏感,若遇气温突然下降,极易形成霜冻冻害。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气温回暖后又突然下降形成的霜冻。晚霜冻害其他地区发生较少,主要分布在黄淮冬麦区。
(关键字: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