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鹏省长在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报告(摘要)
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主题主线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工作稳中有为、稳中有进,实现了良好开局。
我们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及时制定实施煤炭20条、低热值煤发电20条、煤层气20条、保障工业运行12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稳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六位一体”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万亿元。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社区便民商圈建设,积极开展“美丽山西休闲游”“山西品牌中华行”等消费促进活动,城乡消费持续增长。努力稳定和拓展外需,外贸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强产销衔接服务,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实施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免征13.5万户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营改增”试点惠及企业2.79万户,中小微企业成为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据初步统计,201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约9%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进出口总额增长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1%、控制在年度目标3.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3.3%、低于4.2%的控制目标。9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一年来,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克服困难,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我们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省达到9.6亿吨、外运量达到6.2亿吨;焦化行业基本完成,户均产能由70万吨提高到200万吨;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部完成。出台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等发展势头强劲。旅游总收入达到2305亿元、增长27.2%。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制定出台我省实施方案和年度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以细颗粒物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加强水污染防治和城镇污水处理,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可全部完成。完成高速公路沿线绿化1030公里,全年营造林454万亩。山西科技创新城筹建工作正式启动,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5家。新建院士工作站14个,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2名,“千人百县”服务基层活动取得新成效。一年来,全省上下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保持转型发展定力,转型之路越走越宽广。
我们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农业农村面貌发生新变化。新实施10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资金总规模达到60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31.3亿公斤,再创历史新高。实施七大产业振兴和翻番工程,加快设施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启动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扎实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深入开展干部下乡住村包村增收活动,又有47万人实现脱贫。为农民兄弟新办“五件实事”,改造农村困难家庭危房10万户,易地搬迁特困群众11万人,改扩建村级幼儿园546所,为农村配备保洁人员7.2万名、垃圾清运车3.6万台,为1.8万个村安装太阳能路灯36.8万盏,行政村街道亮化任务率先完成。一年来,全省上下带着感情抓“三农”,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农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我们着力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治理,人民生活质量有了新提高。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公办幼儿园216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现在就读地参加中考。9所高校近7万名师生入住高校新校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扩大到83个县,试点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实施“百县强基”“万村千乡”等文化惠民工程,省图书馆、科技馆正式投用。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1.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7万人。调整高温津贴及一线艰苦岗位津贴标准,企业工资基准线和最低工资标准增长15%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5项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最低达到65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达到2170元。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40元、达到每人每年280元。城乡低保标准每人每月分别由308元、148元提高到351元、181元,惠及239万人。全年新开工城镇保障性住房24.2万套、基本建成22.1万套,完成农村住房抗震改建1万户、受灾群众住房改建1.86万户。深入开展平安山西建设,实施“六六创安”工程,推进民生警务、亲民公安建设,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一年来,全省上下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财政支出总量和增量的八成以上用于民生及相关事业,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我们坚持不懈狠抓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新成绩。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始终牢记“三个决不能过高估计”,始终牢记“三个敬畏”,坚决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坚决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对安全生产的领导,调整安委会组成人员,明确16个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责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回头看”活动,对重点领域的6.2万户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关闭非法违法企业1238家;深刻汲取省内外安全生产教训,严肃处理南吕梁山隧道爆炸、潞安天脊苯胺泄漏、焦煤汾西正升煤矿透水等事故。全省生产经营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7.3%、9.1%,煤炭百万吨死亡率0.077、下降15.4%。安全生产形势持续明显好转,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着力推进改革开放,转型综改区建设实现新突破。坚持以转型综改区建设为统领,制定实施“十二五”后三年实施方案和2013年行动计划,转型综改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构建和谐煤电关系成效明显,同煤集团成功重组漳泽电力,晋能公司成立运营,全省34户省调主力火电企业有26户实现煤电联营,省内七大分别与有关发电企业签署中长期电煤购销协议。现代煤炭交易体系初步形成,我省煤炭销售全部实现网上交易,成功发布太原煤炭交易价格指数,期货交易试点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获准国家授权低热值煤发电项目核准权,积极推进煤炭和煤层气矿业权审批制度改革。承接国务院下放行政审批项目33项,取消、下放和调整减少省级行政审批项目435项。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金融创新步伐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飞地经济”发展等积极推进。成功举办文博会、农博会,积极参加中博会等重大展会。一年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坚定了全省上下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政府作风焕发新气象。
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委安排,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我省实施办法,坚决反对“四风”。坚持立说立行、边查边改,文风会风明显改进,公款吃喝得到有效遏制,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工作全面完成,在年初压减省直部门会议经费20%的基础上,又压减部门一般性支出10%,将节省出的经费全部用于改善民生。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修订完善涉及11个方面的38项制度,制定136条整改措施。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强政府系统廉政建设,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六五”普法深入开展,“法治山西”建设取得新成效。
2014年工作安排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贯彻落实好省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工作总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要求,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领和切入点,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先行先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市场和社会活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加强党的建设,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2014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左右和1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1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
约束性指标是: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7%,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减排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烟尘、粉尘排放量均下降0.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5%。
(一)大力推进转型综改区建设
认真贯彻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转型综改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大力实施转型综改三年实施方案和2014年行动计划,积极开展“转型综改攻坚年”活动。着力抓好国家赋权的三项重大改革,依法依规推进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审批及煤炭、煤层气矿业权审批,以动力煤为试点,引入期货交易机制,探索开展区域性商品衍生品交易。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财务等重大信息公开,改进国企负责人考核评价机制。推进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实施市场化配置,完善矿业权交易市场,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试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革预算管理制度,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积极推进煤炭清费立税和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民间资本投资开放项目库,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转型综改重大项目。加快金融创新发展,加强银企对接,创新金融产品,扩大股权、债权融资,积极发展私募基金,支持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试点工作,稳妥推进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深化与中央部委、高校、科研院所和央企、民企的合作,全面落实好各项合作协议。
(二)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进一步扩大消费,支持企业提供优质、大众、绿色、低碳的产品和服务,鼓励信息消费和新兴服务类消费,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农产品现代流通示范区建设。促进投资增长和结构优化,“六位一体”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镇化和生态环保、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投资,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促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万亿元。加快推进大企业“双千亿”“双百亿”工程建设,引导大企业加快技术升级和品牌培育。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落实扶持政策,完善服务体系,新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小巨人”企业100户以上。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积极推进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建设,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延伸煤电铝、煤焦化、煤建材等循环产业链。推动电力工业高效清洁发展,加快低热值煤发电项目、电力外送通道和电网建设。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效化解钢铁、焦化、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大力推进焦化行业化工产品深加工,推动钢铁产业置换升级和铝镁产业链条延伸,加快建材行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做大做强煤炭机械、重型机械等优势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煤化工装备、煤层气装备、铁路装备等潜力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新型材料、特色食品、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育幼养老、家政服务、健康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起点推进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流的研发机构、科研项目和科技企业。启动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山西行动计划和低碳创新行动计划,重点布局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四)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深入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和七大产业振兴翻番工程。深入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加大农企对接力度,加快项目落地和资金落实,带动贫困地区实施区域化、规模化产业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深入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今年再实现47万贫困人口脱贫。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制定和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大力实施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完善提质工程,以采煤沉陷区治理、异地搬迁、危房改造为重点的农民安居工程,以垃圾污水治理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的宜居示范工程,加大中心村建设力度。扎实办好“五件实事”,今年再改造农村困难家庭危房15万户,改造农村幼儿园300所,易地搬迁农村贫困人口10万人,深入推进乡村清洁工程,在已完成行政村街道亮化工程的基础上,今年再将1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纳入“五件实事”。
(五)积极稳妥推进特色新型城镇化
推进“一核一圈三群”建设,加快太原城市群建设,支持太原率先发展。推动太原晋中同城化。加快大同都市区、上党城镇群、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等城镇组群发展。抓好新区建设和城中村、棚户区等旧区改造。高标准规划建设大县城和重点镇。提高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严格实施城乡规划,保持规划的权威性、连续性、协调性。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实行建筑质量终身负责制。严守生态红线,盘活存量土地,强化建设用地效益考核。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我省放宽城镇和城市落户条件的有关政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六)加快文化改革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抓好山西广电中心、晋剧艺术中心等重点工程,推进市县文化场馆建设,整合基层宣传文化、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积极创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扎实开展“文化惠民在三晋”系列活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壮大省属骨干文化产业集团,大力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动漫、院线等新型文化业态发展,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
(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加快教育综合改革和健康发展,新建、改扩建200所标准化公办幼儿园,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继续教育、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扩大就业,全面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实行劳动者创业“先贷后补”办法,激发创业活力。着力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完善最低工资制度,确保基层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正常发放,提高住房公积金覆盖率。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加大以煤补农、以工补农力度,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10%。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40元。城乡低保标准每人每月分别提高25元、22元,达到376元、203元。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分散供养省级补助标准提高10%。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再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23万套、建成18万套。规范保障性住房管理、分配,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制度并轨运行。大力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巩固和发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果,探索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扎实推进平安山西建设。
(八)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着力推进节能降耗,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降耗,做好煤炭、焦化、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工作。深入开展能效对标活动,推进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企业清洁生产。强力推进减排治污,深入开展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加大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供应推广力度,扩大集中供热实施范围,加强细颗粒物监测和区域联防联控,有效防治大气污染,减少雾霾天气。加快推进造林绿化和生态治理修复,继续实施林业“六大工程”,重点加强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建设,推进高速公路、国省道和旅游公路沿线绿化工程,全年营造林450万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共生和伴生矿产资源回收利用,推进废水、废渣、废气和余压、余热循环利用,重点抓好粉煤灰、煤矸石、尾矿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
(九)切实抓好安全生产
强化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三个决不能过高估计”的基本判断,敬畏生命、敬畏责任、敬畏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形成人人都有责任心、事事都有责任制、处处都把责任落到实处的工作机制和氛围。坚持并落实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加大抽查、督查力度。切实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尾矿库、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等领域及学校、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大安全投入,强化人员培训,推进科技兴安,深化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一票否决制”,严肃对待事故、严格追究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减少一般性事故。
(关键字:煤化工 十二五 兼并重组 碳排放量 期货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