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务网
正在更新
行业看点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华商务网> 化工产业> 煤化工> 推荐资讯

煤炭经济运行向着高质量前进

2019-1-28 8:42:18来源:国家煤化工网作者:
  • 导读:
  • 2018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如何?煤好卖了,工资涨了,参展开会的人多了……这大概是不少人最直观的感受。
  • 关键字:
  • 煤炭经济 高质量 前进

2018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如何?煤好卖了,工资涨了,参展开会的人多了……这大概是不少人最直观的感受。

2018年11月21日,陕西西安,第五届中国国际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展开幕当日,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人头攒动。在某挖掘机厂商展位前,记者问:“为啥参展?”工作人员笑答:“这两年煤炭形势不错,企业效益好转,想宣传下,也看看有没有合作机会。”

从数据看,整体形势确实不错。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前11个月,全国原煤累计产量32.14亿吨,同比增长5.4%,其中11月日均产量1051万吨,创近3年来新高;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营业利润总额2774.9亿元,同比增长9.2%。供需基本平衡,煤价全年波动幅度逐步收窄,出厂价全年同比上涨4.6%,市场呈现“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特征。

总体而言,2018年随着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煤炭产运需格局深度调整,煤炭企业转型不断深化,煤炭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逐步清晰。

市场:淡季不淡旺季不旺

相比2017年,2018年的煤炭市场可谓波澜不兴,淡季不淡旺季不旺成为显性特征,煤价全年波动幅度不断收窄。

以动力煤市场为例,2018年12月初,秦皇岛港5500大卡煤炭综合交易价格为每吨580元,比11月初下跌4元。换做往年,12月是用电高峰期,加之牵涉来年合同签订,煤电企业剑拔弩张也是常有的事。

但纵观2018年,本该出现的紧张期并未如期而至。以CCI5500大卡煤为例,2018全年三个煤价高点有两个分别在6月中旬和10月中旬,全年三个煤价低点中有两个分别在8月上旬和12月中旬,这与用电高低峰期恰恰相反。

动力煤市场之所以季节性不明显,与需求本身淡季不淡、旺季不旺密切相关。2018年5月,沿海电厂日耗出现反季节大幅增长,到了夏季用电高峰,电煤日耗却同比转降,且降幅不断扩大;直到11月,沿海电厂电煤日耗同比仍处于下降态势。

2018年,动力煤市场走势的另一个特征是,无论是港口煤价,还是坑口煤价,2018年全年波动幅度均是逐步收窄。李廷指出,煤价波动高点之所以逐次降低,主要是因为市场供给整体并不紧张,煤价波动低点之所以逐次提升,主要受进口煤政策收紧、下半年坑口受环保等因素影响。

期货研究院煤炭分析师胡彬则认为,煤炭企业面对市场按需供应,是动力煤市场维持平稳运行的基础。更关键的是,需求端电厂采购模式的改变。在经历了2017年的阶段性缺煤之后,2018年电厂开始放弃以前的旺季来临前囤煤的操作,改为全年高库存运行,并在淡季进行采购,从而造成煤价全年波动幅度收窄。

“全年最大的变数其实来自于政策端,由于沿海电厂对于进口煤的依赖程度较高,有关进口煤的放开与收紧持续牵动着市场神经,造成价格波动。”胡彬分析指出。

李廷也认为,因为国内动力煤供给整体并不紧张,只有当沿海地区内贸煤供应失去弹性后,沿海地区需求和进口煤政策出现明显变化时,才会影响到市场,2018年4月中旬沿海煤价的止跌反弹、6月中旬之后的回落,都与进口煤政策的收放有关。

事实上,近五年来,我国煤炭进口量起伏明显。2013年一度达3.27亿吨,之后连续两年下降,2016年同比增长25.2%,2017年达2.71亿吨。2018年11月份,我国煤炭进口量为1915.3万吨,环比下降17%,这是自7月份创下2901万吨高位后连续第四个月煤炭进口量环比下降。2018年1月至11月,我国煤炭进口量达27118.7万吨,同比增长9.3%。

谈及2019年的形势,有关业内人士认为,动力煤需求保持小幅增长、进口量将会有所缩减、价格将整体振荡回落,2018年整体运行比较强势的炼焦煤总体或呈稳中下降态势。

上下游:长协压舱石作用凸显

自2016年以来,中长期合同对于稳定煤炭价格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促使煤炭上下游企业间建立了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也是2018年煤炭市场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两年来,在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各地各部门积极配合、大力推动,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定价机制不断完善。

2018年1月11日,国家能源集团与大唐集团等6家重点电力企业签订三年长协,合同数量为前三年签订合同量的60%,剩下40%的合同量按照当年政策签订年度合同。2018年11月12日,在2019年煤焦钢中长期合同洽谈衔接会上,国内主要炼焦煤企业与钢铁企业签订1.3亿吨长协。2018年11月16日,中煤能源集团与华能等6家重点电企签订长协,2019年至2023年,向后者供应煤炭5亿多吨。在2019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上,山西同煤集团等11家煤企与华能等19家用户签订总量3.1亿吨的长协。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国家能源集团等大型煤企的电煤长协签约量超过11亿吨。

为推动相关工作,国家发改委在2018年11月底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履行有关工作的通知》,鼓励各有关方面及早签订两年及以上数量相对固定、价格机制明确的中长期合同。《通知》规定相较以往更加细化,对长协煤和市场煤的捆绑销售都做了明确指导。

在政府部门推动下,长协合同量、履约率进一步提升。以炼焦煤为例,2018年前10个月,全国主要炼焦煤企业中长期合同量占自有资源量的75%以上,合同兑现率超过90%。

长协制度稳步推进执行的同时,价格发现机制也在不断完善。2018年12月5日,在2019年全国煤炭交易会上,“中国煤炭价格指数—长江中上游(重庆)动力煤价格指数”正式发布,填补了长江上游区域煤炭市场指数的空白。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编制和发布了多个煤炭价格指数,有反映主产地市场的太原、陕西、内蒙古煤炭价格指数,反映中转港市场的秦皇岛煤炭价格指数,反映消费地市场的长江中上游(重庆)煤炭价格指数,以及反映全国综合情况的中国煤炭价格指数和中国电煤价格指数。

在煤炭市场化进程中,煤炭价格指数作用不断发挥,特别是2017年以来,煤炭中长协合同开始执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新机制,煤价指数作为浮动价的参考基准,其作用愈发凸显。

确保煤炭供需双方合作顺利的,是铁路瓶颈的突破。

2018年3月17日,西北到华中煤炭铁路运输干线蒙华铁路开始全线铺轨,这标志着该项目建设进入新阶段。

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2018年全年铁路煤炭运量达16.6亿吨,同比增长10.5%。煤炭铁路运量增加,一方面,与煤炭消费快速增长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由于环保原因使部分煤炭运输“公转铁”,加之煤炭产能向“三西”地区集中,使得长距离、跨区域铁路运输需求大幅增加。

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计划,到2020年,全国铁路煤炭运量将达28.1亿吨,较2017年增运6.5亿吨,届时将占全国煤炭产量的75%。

“未来,随着蒙华铁路等运煤专线的建成投用,全国煤炭运输紧张问题将逐渐缓解,市场旺季不旺、淡季不淡的特征将更加明显。”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政策研究部主任张宏指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总量性去产能转为结构性优产能

毫无疑问,近两年的煤炭市场行情好转,与从2016年以来实行的煤炭去产能政策紧密相关。2018年,煤炭去产能工作深入推进,优质产能有序释放,也为市场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

2018年4月,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2018年再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由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系统性去产能、结构性优产能为主。

“2016年国发7号文提出,在三年内淘汰煤炭落后产能5亿吨,减量重组5亿吨。2016年、2017年分别完成2.9亿吨、2.5亿吨,2018年前8个月已完成1亿吨,全年有望超额完成,今明两年还有1.5亿吨任务,应该说完成没有问题。”张宏介绍。

据国家能源局公告,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生产煤矿年产能34.91亿吨;在建煤矿年产能9.76亿吨。

从矿井规模看,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处左右,年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5%以上。从煤炭产能地域分布来看,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内蒙古、陕西、山西三省(自治区)生产煤矿和建设煤矿年产能约30亿吨,占全国总量的64.77%。

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煤炭优质产能加快释放,2018年累计确认新建煤矿产能置换方案60处、规模3.3亿吨,煤炭产能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8年2月9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产能置换政策加快优质产能释放促进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的通知》,明确了优质产能释放的“四个支持一个鼓励”。这已是自2016年来,国家发改委第三次对煤炭产能置换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在政策支持下,煤炭产能置换指标交易机制日臻成熟。2018年以来,河北、湖南、福建、黑龙江、江西等地开展煤炭产能置换交易,煤炭优质产能得以有序释放。其中,河北、安徽、甘肃在同一平台交易,成交总额达20亿元。

2018年11月27日,在陕西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交易平台,延长石油榆林煤化公司与辽宁、内蒙古两煤企达成协议,成交产能置换指标1100万吨/年,满足旗下可可盖煤矿生产所需。这也是此类交易中的全国单笔最大交易。

事实上,作为“十三五”期间全国煤炭增量主力之一,陕西省煤企对于煤炭产能置换工作积极性颇高。2016年至今,陕煤集团与重庆市合作,产能置换超过1000万吨,同时向重庆市稳定供煤,开创跨省能源战略合作先河。2018年,陕煤集团入渝商品煤总量累计完成849万吨,同比增长65.17%,完成率113.2%。

在国家去产能和释放优质产能政策推动下,跨省区产能置换更容易,但也让部分企业加重观望情绪,期待更加优惠的政策出台。

行业效益:利润增幅随煤价回落下降

行业效益与煤价密切相关。“如果说2017年由于去产能政策的实施,煤价持续走高,煤炭行业利润上涨,那么2018年就是回归常态的一年,利润增幅随着煤价小幅回落而有所下降。”胡彬指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845.9亿元,同比增长5.7%;实现利润总额2774.9亿元,同比增长9.2%(2017年的同比增幅为364%);营业成本为17169.9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主营业务成本为15455.7亿元,同比增长6.5%。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2018年前11个月,协会直报大型煤炭企业营业收入(含非煤)完成3.19万亿元,同比增长5.3%;利润总额1467亿元,同比增长31.9%;应收账款净额(含非煤)2120.9亿元,同比下降14.6%;资产负债率71.2%,同比下降2.47个百分点。

盈利增加、效益好转不仅得益于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善,与煤炭企业加快转型重组、加速出清“僵尸企业”等因素也不无关系。

2018年2月,山西省国资委出台《省属企业主辅业目录》,明确了山西七大煤炭集团主业,避免同质竞争;2月5日,江苏国信集团、中煤平朔集团、同煤集团等六大能源国企,共同投资成立苏晋能源公司,借此打通煤电产业链上下游;7月19日,贵州省重组盘江煤电集团,欲将其打造成为以煤电为龙头骨干的全产业链集团;9月20日,山西焦煤集团等8家煤企成立中国焦煤品牌集群,同年11月,兖矿集团加入,形成中国炼焦煤九大企业联盟销售的格局;10月18日,淮北矿业重组更名登陆A股市场,这是2014年2月以来,全国煤炭行业唯一一家实现重组上市的国有大型煤企;11月19日,辽宁省能源产业控股集团正式挂牌,重组抚顺矿业、阜新矿业等9家省属国企,涉及煤炭、金融、页岩油等10多个产业;11月23日,兖煤澳洲在港交所上市,在国际资本市场迈出新一步……

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2018年,煤炭企业不断通过资本纽带将资源和市场进行有效对接,打通上下游产业链,通过各种手段“强筋健骨”。

与此同时,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深水区,落后产能得到有效淘汰的背景下,妥善处置“僵尸企业”成为煤炭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

2018年初,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提出2018年要坚定不移处置“僵尸企业”。

具体到企业层面,以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为例,该集团2018年原计划完成23家“僵尸企业”处置任务,涉及职工2862人,资产总额68.46亿元,负债总额80.01亿元,经过努力,最终合计处置27家“僵尸企业”。

2018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又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僵尸企业”及去产能企业债务处置工作的通知》,将与“僵尸企业”相关的债务细分为直接债务、统借债务和担保债务,并明确了处置方式。《通知》要求,3个月内确定首批名单,原则上应在2020年底前完成全部处置工作。

总体而言,虽然2018年煤炭经济运行质量还不错,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企业负担重、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部分企业管理不够科学合理等诸多问题,离高质量发展还有不小距离。尤其是一些资源相对枯竭、现有储量小、产量小、煤质差且开采难度大、人工成本高、历史负担重的煤企,随着去产能的逐步深入,经营形势或会更加严峻。全面提升煤炭经济发展质量,这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煤炭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2018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如何?煤好卖了,工资涨了,参展开会的人多了……这大概是不少人最直观的感受。

2018年11月21日,陕西西安,第五届中国国际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展开幕当日,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人头攒动。在某挖掘机厂商展位前,记者问:“为啥参展?”工作人员笑答:“这两年煤炭形势不错,企业效益好转,想宣传下,也看看有没有合作机会。”

从数据看,整体形势确实不错。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前11个月,全国原煤累计产量32.14亿吨,同比增长5.4%,其中11月日均产量1051万吨,创近3年来新高;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营业利润总额2774.9亿元,同比增长9.2%。供需基本平衡,煤价全年波动幅度逐步收窄,出厂价全年同比上涨4.6%,市场呈现“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特征。

总体而言,2018年随着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煤炭产运需格局深度调整,煤炭企业转型不断深化,煤炭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逐步清晰。

市场:淡季不淡旺季不旺

相比2017年,2018年的煤炭市场可谓波澜不兴,淡季不淡旺季不旺成为显性特征,煤价全年波动幅度不断收窄。

以动力煤市场为例,2018年12月初,秦皇岛港5500大卡煤炭综合交易价格为每吨580元,比11月初下跌4元。换做往年,12月是用电高峰期,加之牵涉来年合同签订,煤电企业剑拔弩张也是常有的事。

但纵观2018年,本该出现的紧张期并未如期而至。以CCI5500大卡煤为例,2018全年三个煤价高点有两个分别在6月中旬和10月中旬,全年三个煤价低点中有两个分别在8月上旬和12月中旬,这与用电高低峰期恰恰相反。

动力煤市场之所以季节性不明显,与需求本身淡季不淡、旺季不旺密切相关。2018年5月,沿海电厂日耗出现反季节大幅增长,到了夏季用电高峰,电煤日耗却同比转降,且降幅不断扩大;直到11月,沿海电厂电煤日耗同比仍处于下降态势。

2018年,动力煤市场走势的另一个特征是,无论是港口煤价,还是坑口煤价,2018年全年波动幅度均是逐步收窄。李廷指出,煤价波动高点之所以逐次降低,主要是因为市场供给整体并不紧张,煤价波动低点之所以逐次提升,主要受进口煤政策收紧、下半年坑口受环保等因素影响。

期货研究院煤炭分析师胡彬则认为,煤炭企业面对市场按需供应,是动力煤市场维持平稳运行的基础。更关键的是,需求端电厂采购模式的改变。在经历了2017年的阶段性缺煤之后,2018年电厂开始放弃以前的旺季来临前囤煤的操作,改为全年高库存运行,并在淡季进行采购,从而造成煤价全年波动幅度收窄。

“全年最大的变数其实来自于政策端,由于沿海电厂对于进口煤的依赖程度较高,有关进口煤的放开与收紧持续牵动着市场神经,造成价格波动。”胡彬分析指出。

李廷也认为,因为国内动力煤供给整体并不紧张,只有当沿海地区内贸煤供应失去弹性后,沿海地区需求和进口煤政策出现明显变化时,才会影响到市场,2018年4月中旬沿海煤价的止跌反弹、6月中旬之后的回落,都与进口煤政策的收放有关。

事实上,近五年来,我国煤炭进口量起伏明显。2013年一度达3.27亿吨,之后连续两年下降,2016年同比增长25.2%,2017年达2.71亿吨。2018年11月份,我国煤炭进口量为1915.3万吨,环比下降17%,这是自7月份创下2901万吨高位后连续第四个月煤炭进口量环比下降。2018年1月至11月,我国煤炭进口量达27118.7万吨,同比增长9.3%。

谈及2019年的形势,有关业内人士认为,动力煤需求保持小幅增长、进口量将会有所缩减、价格将整体振荡回落,2018年整体运行比较强势的炼焦煤总体或呈稳中下降态势。

上下游:长协压舱石作用凸显

自2016年以来,中长期合同对于稳定煤炭价格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促使煤炭上下游企业间建立了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也是2018年煤炭市场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两年来,在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各地各部门积极配合、大力推动,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定价机制不断完善。

2018年1月11日,国家能源集团与大唐集团等6家重点电力企业签订三年长协,合同数量为前三年签订合同量的60%,剩下40%的合同量按照当年政策签订年度合同。2018年11月12日,在2019年煤焦钢中长期合同洽谈衔接会上,国内主要炼焦煤企业与钢铁企业签订1.3亿吨长协。2018年11月16日,中煤能源集团与华能等6家重点电企签订长协,2019年至2023年,向后者供应煤炭5亿多吨。在2019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上,山西同煤集团等11家煤企与华能等19家用户签订总量3.1亿吨的长协。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国家能源集团等大型煤企的电煤长协签约量超过11亿吨。

为推动相关工作,国家发改委在2018年11月底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履行有关工作的通知》,鼓励各有关方面及早签订两年及以上数量相对固定、价格机制明确的中长期合同。《通知》规定相较以往更加细化,对长协煤和市场煤的捆绑销售都做了明确指导。

在政府部门推动下,长协合同量、履约率进一步提升。以炼焦煤为例,2018年前10个月,全国主要炼焦煤企业中长期合同量占自有资源量的75%以上,合同兑现率超过90%。

长协制度稳步推进执行的同时,价格发现机制也在不断完善。2018年12月5日,在2019年全国煤炭交易会上,“中国煤炭价格指数—长江中上游(重庆)动力煤价格指数”正式发布,填补了长江上游区域煤炭市场指数的空白。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编制和发布了多个煤炭价格指数,有反映主产地市场的太原、陕西、内蒙古煤炭价格指数,反映中转港市场的秦皇岛煤炭价格指数,反映消费地市场的长江中上游(重庆)煤炭价格指数,以及反映全国综合情况的中国煤炭价格指数和中国电煤价格指数。

在煤炭市场化进程中,煤炭价格指数作用不断发挥,特别是2017年以来,煤炭中长协合同开始执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新机制,煤价指数作为浮动价的参考基准,其作用愈发凸显。

确保煤炭供需双方合作顺利的,是铁路瓶颈的突破。

2018年3月17日,西北到华中煤炭铁路运输干线蒙华铁路开始全线铺轨,这标志着该项目建设进入新阶段。

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2018年全年铁路煤炭运量达16.6亿吨,同比增长10.5%。煤炭铁路运量增加,一方面,与煤炭消费快速增长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由于环保原因使部分煤炭运输“公转铁”,加之煤炭产能向“三西”地区集中,使得长距离、跨区域铁路运输需求大幅增加。

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计划,到2020年,全国铁路煤炭运量将达28.1亿吨,较2017年增运6.5亿吨,届时将占全国煤炭产量的75%。

“未来,随着蒙华铁路等运煤专线的建成投用,全国煤炭运输紧张问题将逐渐缓解,市场旺季不旺、淡季不淡的特征将更加明显。”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政策研究部主任张宏指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总量性去产能转为结构性优产能

毫无疑问,近两年的煤炭市场行情好转,与从2016年以来实行的煤炭去产能政策紧密相关。2018年,煤炭去产能工作深入推进,优质产能有序释放,也为市场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

2018年4月,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2018年再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由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系统性去产能、结构性优产能为主。

“2016年国发7号文提出,在三年内淘汰煤炭落后产能5亿吨,减量重组5亿吨。2016年、2017年分别完成2.9亿吨、2.5亿吨,2018年前8个月已完成1亿吨,全年有望超额完成,今明两年还有1.5亿吨任务,应该说完成没有问题。”张宏介绍。

据国家能源局公告,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生产煤矿年产能34.91亿吨;在建煤矿年产能9.76亿吨。

从矿井规模看,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处左右,年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5%以上。从煤炭产能地域分布来看,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内蒙古、陕西、山西三省(自治区)生产煤矿和建设煤矿年产能约30亿吨,占全国总量的64.77%。

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煤炭优质产能加快释放,2018年累计确认新建煤矿产能置换方案60处、规模3.3亿吨,煤炭产能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8年2月9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产能置换政策加快优质产能释放促进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的通知》,明确了优质产能释放的“四个支持一个鼓励”。这已是自2016年来,国家发改委第三次对煤炭产能置换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在政策支持下,煤炭产能置换指标交易机制日臻成熟。2018年以来,河北、湖南、福建、黑龙江、江西等地开展煤炭产能置换交易,煤炭优质产能得以有序释放。其中,河北、安徽、甘肃在同一平台交易,成交总额达20亿元。

2018年11月27日,在陕西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交易平台,延长石油榆林煤化公司与辽宁、内蒙古两煤企达成协议,成交产能置换指标1100万吨/年,满足旗下可可盖煤矿生产所需。这也是此类交易中的全国单笔最大交易。

事实上,作为“十三五”期间全国煤炭增量主力之一,陕西省煤企对于煤炭产能置换工作积极性颇高。2016年至今,陕煤集团与重庆市合作,产能置换超过1000万吨,同时向重庆市稳定供煤,开创跨省能源战略合作先河。2018年,陕煤集团入渝商品煤总量累计完成849万吨,同比增长65.17%,完成率113.2%。

在国家去产能和释放优质产能政策推动下,跨省区产能置换更容易,但也让部分企业加重观望情绪,期待更加优惠的政策出台。

行业效益:利润增幅随煤价回落下降

行业效益与煤价密切相关。“如果说2017年由于去产能政策的实施,煤价持续走高,煤炭行业利润上涨,那么2018年就是回归常态的一年,利润增幅随着煤价小幅回落而有所下降。”胡彬指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845.9亿元,同比增长5.7%;实现利润总额2774.9亿元,同比增长9.2%(2017年的同比增幅为364%);营业成本为17169.9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主营业务成本为15455.7亿元,同比增长6.5%。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2018年前11个月,协会直报大型煤炭企业营业收入(含非煤)完成3.19万亿元,同比增长5.3%;利润总额1467亿元,同比增长31.9%;应收账款净额(含非煤)2120.9亿元,同比下降14.6%;资产负债率71.2%,同比下降2.47个百分点。

盈利增加、效益好转不仅得益于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善,与煤炭企业加快转型重组、加速出清“僵尸企业”等因素也不无关系。

2018年2月,山西省国资委出台《省属企业主辅业目录》,明确了山西七大煤炭集团主业,避免同质竞争;2月5日,江苏国信集团、中煤平朔集团、同煤集团等六大能源国企,共同投资成立苏晋能源公司,借此打通煤电产业链上下游;7月19日,贵州省重组盘江煤电集团,欲将其打造成为以煤电为龙头骨干的全产业链集团;9月20日,山西焦煤集团等8家煤企成立中国焦煤品牌集群,同年11月,兖矿集团加入,形成中国炼焦煤九大企业联盟销售的格局;10月18日,淮北矿业重组更名登陆A股市场,这是2014年2月以来,全国煤炭行业唯一一家实现重组上市的国有大型煤企;11月19日,辽宁省能源产业控股集团正式挂牌,重组抚顺矿业、阜新矿业等9家省属国企,涉及煤炭、金融、页岩油等10多个产业;11月23日,兖煤澳洲在港交所上市,在国际资本市场迈出新一步……

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2018年,煤炭企业不断通过资本纽带将资源和市场进行有效对接,打通上下游产业链,通过各种手段“强筋健骨”。

与此同时,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深水区,落后产能得到有效淘汰的背景下,妥善处置“僵尸企业”成为煤炭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

2018年初,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提出2018年要坚定不移处置“僵尸企业”。

具体到企业层面,以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为例,该集团2018年原计划完成23家“僵尸企业”处置任务,涉及职工2862人,资产总额68.46亿元,负债总额80.01亿元,经过努力,最终合计处置27家“僵尸企业”。

2018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又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僵尸企业”及去产能企业债务处置工作的通知》,将与“僵尸企业”相关的债务细分为直接债务、统借债务和担保债务,并明确了处置方式。《通知》要求,3个月内确定首批名单,原则上应在2020年底前完成全部处置工作。

总体而言,虽然2018年煤炭经济运行质量还不错,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企业负担重、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部分企业管理不够科学合理等诸多问题,离高质量发展还有不小距离。尤其是一些资源相对枯竭、现有储量小、产量小、煤质差且开采难度大、人工成本高、历史负担重的煤企,随着去产能的逐步深入,经营形势或会更加严峻。全面提升煤炭经济发展质量,这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煤炭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2018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如何?煤好卖了,工资涨了,参展开会的人多了……这大概是不少人最直观的感受。

2018年11月21日,陕西西安,第五届中国国际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展开幕当日,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人头攒动。在某挖掘机厂商展位前,记者问:“为啥参展?”工作人员笑答:“这两年煤炭形势不错,企业效益好转,想宣传下,也看看有没有合作机会。”

从数据看,整体形势确实不错。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前11个月,全国原煤累计产量32.14亿吨,同比增长5.4%,其中11月日均产量1051万吨,创近3年来新高;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营业利润总额2774.9亿元,同比增长9.2%。供需基本平衡,煤价全年波动幅度逐步收窄,出厂价全年同比上涨4.6%,市场呈现“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特征。

总体而言,2018年随着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煤炭产运需格局深度调整,煤炭企业转型不断深化,煤炭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逐步清晰。

市场:淡季不淡旺季不旺

相比2017年,2018年的煤炭市场可谓波澜不兴,淡季不淡旺季不旺成为显性特征,煤价全年波动幅度不断收窄。

以动力煤市场为例,2018年12月初,秦皇岛港5500大卡煤炭综合交易价格为每吨580元,比11月初下跌4元。换做往年,12月是用电高峰期,加之牵涉来年合同签订,煤电企业剑拔弩张也是常有的事。

但纵观2018年,本该出现的紧张期并未如期而至。以CCI5500大卡煤为例,2018全年三个煤价高点有两个分别在6月中旬和10月中旬,全年三个煤价低点中有两个分别在8月上旬和12月中旬,这与用电高低峰期恰恰相反。

动力煤市场之所以季节性不明显,与需求本身淡季不淡、旺季不旺密切相关。2018年5月,沿海电厂日耗出现反季节大幅增长,到了夏季用电高峰,电煤日耗却同比转降,且降幅不断扩大;直到11月,沿海电厂电煤日耗同比仍处于下降态势。

2018年,动力煤市场走势的另一个特征是,无论是港口煤价,还是坑口煤价,2018年全年波动幅度均是逐步收窄。李廷指出,煤价波动高点之所以逐次降低,主要是因为市场供给整体并不紧张,煤价波动低点之所以逐次提升,主要受进口煤政策收紧、下半年坑口受环保等因素影响。

期货研究院煤炭分析师胡彬则认为,煤炭企业面对市场按需供应,是动力煤市场维持平稳运行的基础。更关键的是,需求端电厂采购模式的改变。在经历了2017年的阶段性缺煤之后,2018年电厂开始放弃以前的旺季来临前囤煤的操作,改为全年高库存运行,并在淡季进行采购,从而造成煤价全年波动幅度收窄。

“全年最大的变数其实来自于政策端,由于沿海电厂对于进口煤的依赖程度较高,有关进口煤的放开与收紧持续牵动着市场神经,造成价格波动。”胡彬分析指出。

李廷也认为,因为国内动力煤供给整体并不紧张,只有当沿海地区内贸煤供应失去弹性后,沿海地区需求和进口煤政策出现明显变化时,才会影响到市场,2018年4月中旬沿海煤价的止跌反弹、6月中旬之后的回落,都与进口煤政策的收放有关。

事实上,近五年来,我国煤炭进口量起伏明显。2013年一度达3.27亿吨,之后连续两年下降,2016年同比增长25.2%,2017年达2.71亿吨。2018年11月份,我国煤炭进口量为1915.3万吨,环比下降17%,这是自7月份创下2901万吨高位后连续第四个月煤炭进口量环比下降。2018年1月至11月,我国煤炭进口量达27118.7万吨,同比增长9.3%。

谈及2019年的形势,有关业内人士认为,动力煤需求保持小幅增长、进口量将会有所缩减、价格将整体振荡回落,2018年整体运行比较强势的炼焦煤总体或呈稳中下降态势。

上下游:长协压舱石作用凸显

自2016年以来,中长期合同对于稳定煤炭价格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促使煤炭上下游企业间建立了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也是2018年煤炭市场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两年来,在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各地各部门积极配合、大力推动,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定价机制不断完善。

2018年1月11日,国家能源集团与大唐集团等6家重点电力企业签订三年长协,合同数量为前三年签订合同量的60%,剩下40%的合同量按照当年政策签订年度合同。2018年11月12日,在2019年煤焦钢中长期合同洽谈衔接会上,国内主要炼焦煤企业与钢铁企业签订1.3亿吨长协。2018年11月16日,中煤能源集团与华能等6家重点电企签订长协,2019年至2023年,向后者供应煤炭5亿多吨。在2019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上,山西同煤集团等11家煤企与华能等19家用户签订总量3.1亿吨的长协。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国家能源集团等大型煤企的电煤长协签约量超过11亿吨。

为推动相关工作,国家发改委在2018年11月底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履行有关工作的通知》,鼓励各有关方面及早签订两年及以上数量相对固定、价格机制明确的中长期合同。《通知》规定相较以往更加细化,对长协煤和市场煤的捆绑销售都做了明确指导。

在政府部门推动下,长协合同量、履约率进一步提升。以炼焦煤为例,2018年前10个月,全国主要炼焦煤企业中长期合同量占自有资源量的75%以上,合同兑现率超过90%。

长协制度稳步推进执行的同时,价格发现机制也在不断完善。2018年12月5日,在2019年全国煤炭交易会上,“中国煤炭价格指数—长江中上游(重庆)动力煤价格指数”正式发布,填补了长江上游区域煤炭市场指数的空白。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编制和发布了多个煤炭价格指数,有反映主产地市场的太原、陕西、内蒙古煤炭价格指数,反映中转港市场的秦皇岛煤炭价格指数,反映消费地市场的长江中上游(重庆)煤炭价格指数,以及反映全国综合情况的中国煤炭价格指数和中国电煤价格指数。

在煤炭市场化进程中,煤炭价格指数作用不断发挥,特别是2017年以来,煤炭中长协合同开始执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新机制,煤价指数作为浮动价的参考基准,其作用愈发凸显。

确保煤炭供需双方合作顺利的,是铁路瓶颈的突破。

2018年3月17日,西北到华中煤炭铁路运输干线蒙华铁路开始全线铺轨,这标志着该项目建设进入新阶段。

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2018年全年铁路煤炭运量达16.6亿吨,同比增长10.5%。煤炭铁路运量增加,一方面,与煤炭消费快速增长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由于环保原因使部分煤炭运输“公转铁”,加之煤炭产能向“三西”地区集中,使得长距离、跨区域铁路运输需求大幅增加。

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计划,到2020年,全国铁路煤炭运量将达28.1亿吨,较2017年增运6.5亿吨,届时将占全国煤炭产量的75%。

“未来,随着蒙华铁路等运煤专线的建成投用,全国煤炭运输紧张问题将逐渐缓解,市场旺季不旺、淡季不淡的特征将更加明显。”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政策研究部主任张宏指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总量性去产能转为结构性优产能

毫无疑问,近两年的煤炭市场行情好转,与从2016年以来实行的煤炭去产能政策紧密相关。2018年,煤炭去产能工作深入推进,优质产能有序释放,也为市场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

2018年4月,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2018年再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由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系统性去产能、结构性优产能为主。

“2016年国发7号文提出,在三年内淘汰煤炭落后产能5亿吨,减量重组5亿吨。2016年、2017年分别完成2.9亿吨、2.5亿吨,2018年前8个月已完成1亿吨,全年有望超额完成,今明两年还有1.5亿吨任务,应该说完成没有问题。”张宏介绍。

据国家能源局公告,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生产煤矿年产能34.91亿吨;在建煤矿年产能9.76亿吨。

从矿井规模看,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处左右,年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5%以上。从煤炭产能地域分布来看,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内蒙古、陕西、山西三省(自治区)生产煤矿和建设煤矿年产能约30亿吨,占全国总量的64.77%。

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煤炭优质产能加快释放,2018年累计确认新建煤矿产能置换方案60处、规模3.3亿吨,煤炭产能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8年2月9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产能置换政策加快优质产能释放促进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的通知》,明确了优质产能释放的“四个支持一个鼓励”。这已是自2016年来,国家发改委第三次对煤炭产能置换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在政策支持下,煤炭产能置换指标交易机制日臻成熟。2018年以来,河北、湖南、福建、黑龙江、江西等地开展煤炭产能置换交易,煤炭优质产能得以有序释放。其中,河北、安徽、甘肃在同一平台交易,成交总额达20亿元。

2018年11月27日,在陕西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交易平台,延长石油榆林煤化公司与辽宁、内蒙古两煤企达成协议,成交产能置换指标1100万吨/年,满足旗下可可盖煤矿生产所需。这也是此类交易中的全国单笔最大交易。

事实上,作为“十三五”期间全国煤炭增量主力之一,陕西省煤企对于煤炭产能置换工作积极性颇高。2016年至今,陕煤集团与重庆市合作,产能置换超过1000万吨,同时向重庆市稳定供煤,开创跨省能源战略合作先河。2018年,陕煤集团入渝商品煤总量累计完成849万吨,同比增长65.17%,完成率113.2%。

在国家去产能和释放优质产能政策推动下,跨省区产能置换更容易,但也让部分企业加重观望情绪,期待更加优惠的政策出台。

行业效益:利润增幅随煤价回落下降

行业效益与煤价密切相关。“如果说2017年由于去产能政策的实施,煤价持续走高,煤炭行业利润上涨,那么2018年就是回归常态的一年,利润增幅随着煤价小幅回落而有所下降。”胡彬指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845.9亿元,同比增长5.7%;实现利润总额2774.9亿元,同比增长9.2%(2017年的同比增幅为364%);营业成本为17169.9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主营业务成本为15455.7亿元,同比增长6.5%。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2018年前11个月,协会直报大型煤炭企业营业收入(含非煤)完成3.19万亿元,同比增长5.3%;利润总额1467亿元,同比增长31.9%;应收账款净额(含非煤)2120.9亿元,同比下降14.6%;资产负债率71.2%,同比下降2.47个百分点。

盈利增加、效益好转不仅得益于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善,与煤炭企业加快转型重组、加速出清“僵尸企业”等因素也不无关系。

2018年2月,山西省国资委出台《省属企业主辅业目录》,明确了山西七大煤炭集团主业,避免同质竞争;2月5日,江苏国信集团、中煤平朔集团、同煤集团等六大能源国企,共同投资成立苏晋能源公司,借此打通煤电产业链上下游;7月19日,贵州省重组盘江煤电集团,欲将其打造成为以煤电为龙头骨干的全产业链集团;9月20日,山西焦煤集团等8家煤企成立中国焦煤品牌集群,同年11月,兖矿集团加入,形成中国炼焦煤九大企业联盟销售的格局;10月18日,淮北矿业重组更名登陆A股市场,这是2014年2月以来,全国煤炭行业唯一一家实现重组上市的国有大型煤企;11月19日,辽宁省能源产业控股集团正式挂牌,重组抚顺矿业、阜新矿业等9家省属国企,涉及煤炭、金融、页岩油等10多个产业;11月23日,兖煤澳洲在港交所上市,在国际资本市场迈出新一步……

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2018年,煤炭企业不断通过资本纽带将资源和市场进行有效对接,打通上下游产业链,通过各种手段“强筋健骨”。

与此同时,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深水区,落后产能得到有效淘汰的背景下,妥善处置“僵尸企业”成为煤炭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

2018年初,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提出2018年要坚定不移处置“僵尸企业”。

具体到企业层面,以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为例,该集团2018年原计划完成23家“僵尸企业”处置任务,涉及职工2862人,资产总额68.46亿元,负债总额80.01亿元,经过努力,最终合计处置27家“僵尸企业”。

2018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又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僵尸企业”及去产能企业债务处置工作的通知》,将与“僵尸企业”相关的债务细分为直接债务、统借债务和担保债务,并明确了处置方式。《通知》要求,3个月内确定首批名单,原则上应在2020年底前完成全部处置工作。

总体而言,虽然2018年煤炭经济运行质量还不错,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企业负担重、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部分企业管理不够科学合理等诸多问题,离高质量发展还有不小距离。尤其是一些资源相对枯竭、现有储量小、产量小、煤质差且开采难度大、人工成本高、历史负担重的煤企,随着去产能的逐步深入,经营形势或会更加严峻。全面提升煤炭经济发展质量,这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煤炭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2018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如何?煤好卖了,工资涨了,参展开会的人多了……这大概是不少人最直观的感受。

2018年11月21日,陕西西安,第五届中国国际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展开幕当日,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人头攒动。在某挖掘机厂商展位前,记者问:“为啥参展?”工作人员笑答:“这两年煤炭形势不错,企业效益好转,想宣传下,也看看有没有合作机会。”

从数据看,整体形势确实不错。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前11个月,全国原煤累计产量32.14亿吨,同比增长5.4%,其中11月日均产量1051万吨,创近3年来新高;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营业利润总额2774.9亿元,同比增长9.2%。供需基本平衡,煤价全年波动幅度逐步收窄,出厂价全年同比上涨4.6%,市场呈现“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特征。

总体而言,2018年随着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煤炭产运需格局深度调整,煤炭企业转型不断深化,煤炭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逐步清晰。

市场:淡季不淡旺季不旺

相比2017年,2018年的煤炭市场可谓波澜不兴,淡季不淡旺季不旺成为显性特征,煤价全年波动幅度不断收窄。

以动力煤市场为例,2018年12月初,秦皇岛港5500大卡煤炭综合交易价格为每吨580元,比11月初下跌4元。换做往年,12月是用电高峰期,加之牵涉来年合同签订,煤电企业剑拔弩张也是常有的事。

但纵观2018年,本该出现的紧张期并未如期而至。以CCI5500大卡煤为例,2018全年三个煤价高点有两个分别在6月中旬和10月中旬,全年三个煤价低点中有两个分别在8月上旬和12月中旬,这与用电高低峰期恰恰相反。

动力煤市场之所以季节性不明显,与需求本身淡季不淡、旺季不旺密切相关。2018年5月,沿海电厂日耗出现反季节大幅增长,到了夏季用电高峰,电煤日耗却同比转降,且降幅不断扩大;直到11月,沿海电厂电煤日耗同比仍处于下降态势。

2018年,动力煤市场走势的另一个特征是,无论是港口煤价,还是坑口煤价,2018年全年波动幅度均是逐步收窄。李廷指出,煤价波动高点之所以逐次降低,主要是因为市场供给整体并不紧张,煤价波动低点之所以逐次提升,主要受进口煤政策收紧、下半年坑口受环保等因素影响。

期货研究院煤炭分析师胡彬则认为,煤炭企业面对市场按需供应,是动力煤市场维持平稳运行的基础。更关键的是,需求端电厂采购模式的改变。在经历了2017年的阶段性缺煤之后,2018年电厂开始放弃以前的旺季来临前囤煤的操作,改为全年高库存运行,并在淡季进行采购,从而造成煤价全年波动幅度收窄。

“全年最大的变数其实来自于政策端,由于沿海电厂对于进口煤的依赖程度较高,有关进口煤的放开与收紧持续牵动着市场神经,造成价格波动。”胡彬分析指出。

李廷也认为,因为国内动力煤供给整体并不紧张,只有当沿海地区内贸煤供应失去弹性后,沿海地区需求和进口煤政策出现明显变化时,才会影响到市场,2018年4月中旬沿海煤价的止跌反弹、6月中旬之后的回落,都与进口煤政策的收放有关。

事实上,近五年来,我国煤炭进口量起伏明显。2013年一度达3.27亿吨,之后连续两年下降,2016年同比增长25.2%,2017年达2.71亿吨。2018年11月份,我国煤炭进口量为1915.3万吨,环比下降17%,这是自7月份创下2901万吨高位后连续第四个月煤炭进口量环比下降。2018年1月至11月,我国煤炭进口量达27118.7万吨,同比增长9.3%。

谈及2019年的形势,有关业内人士认为,动力煤需求保持小幅增长、进口量将会有所缩减、价格将整体振荡回落,2018年整体运行比较强势的炼焦煤总体或呈稳中下降态势。

上下游:长协压舱石作用凸显

自2016年以来,中长期合同对于稳定煤炭价格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促使煤炭上下游企业间建立了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也是2018年煤炭市场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两年来,在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各地各部门积极配合、大力推动,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定价机制不断完善。

2018年1月11日,国家能源集团与大唐集团等6家重点电力企业签订三年长协,合同数量为前三年签订合同量的60%,剩下40%的合同量按照当年政策签订年度合同。2018年11月12日,在2019年煤焦钢中长期合同洽谈衔接会上,国内主要炼焦煤企业与钢铁企业签订1.3亿吨长协。2018年11月16日,中煤能源集团与华能等6家重点电企签订长协,2019年至2023年,向后者供应煤炭5亿多吨。在2019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上,山西同煤集团等11家煤企与华能等19家用户签订总量3.1亿吨的长协。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国家能源集团等大型煤企的电煤长协签约量超过11亿吨。

为推动相关工作,国家发改委在2018年11月底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履行有关工作的通知》,鼓励各有关方面及早签订两年及以上数量相对固定、价格机制明确的中长期合同。《通知》规定相较以往更加细化,对长协煤和市场煤的捆绑销售都做了明确指导。

在政府部门推动下,长协合同量、履约率进一步提升。以炼焦煤为例,2018年前10个月,全国主要炼焦煤企业中长期合同量占自有资源量的75%以上,合同兑现率超过90%。

长协制度稳步推进执行的同时,价格发现机制也在不断完善。2018年12月5日,在2019年全国煤炭交易会上,“中国煤炭价格指数—长江中上游(重庆)动力煤价格指数”正式发布,填补了长江上游区域煤炭市场指数的空白。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编制和发布了多个煤炭价格指数,有反映主产地市场的太原、陕西、内蒙古煤炭价格指数,反映中转港市场的秦皇岛煤炭价格指数,反映消费地市场的长江中上游(重庆)煤炭价格指数,以及反映全国综合情况的中国煤炭价格指数和中国电煤价格指数。

在煤炭市场化进程中,煤炭价格指数作用不断发挥,特别是2017年以来,煤炭中长协合同开始执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新机制,煤价指数作为浮动价的参考基准,其作用愈发凸显。

确保煤炭供需双方合作顺利的,是铁路瓶颈的突破。

2018年3月17日,西北到华中煤炭铁路运输干线蒙华铁路开始全线铺轨,这标志着该项目建设进入新阶段。

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2018年全年铁路煤炭运量达16.6亿吨,同比增长10.5%。煤炭铁路运量增加,一方面,与煤炭消费快速增长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由于环保原因使部分煤炭运输“公转铁”,加之煤炭产能向“三西”地区集中,使得长距离、跨区域铁路运输需求大幅增加。

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计划,到2020年,全国铁路煤炭运量将达28.1亿吨,较2017年增运6.5亿吨,届时将占全国煤炭产量的75%。

“未来,随着蒙华铁路等运煤专线的建成投用,全国煤炭运输紧张问题将逐渐缓解,市场旺季不旺、淡季不淡的特征将更加明显。”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政策研究部主任张宏指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总量性去产能转为结构性优产能

毫无疑问,近两年的煤炭市场行情好转,与从2016年以来实行的煤炭去产能政策紧密相关。2018年,煤炭去产能工作深入推进,优质产能有序释放,也为市场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

2018年4月,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2018年再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由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系统性去产能、结构性优产能为主。

“2016年国发7号文提出,在三年内淘汰煤炭落后产能5亿吨,减量重组5亿吨。2016年、2017年分别完成2.9亿吨、2.5亿吨,2018年前8个月已完成1亿吨,全年有望超额完成,今明两年还有1.5亿吨任务,应该说完成没有问题。”张宏介绍。

据国家能源局公告,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生产煤矿年产能34.91亿吨;在建煤矿年产能9.76亿吨。

从矿井规模看,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处左右,年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5%以上。从煤炭产能地域分布来看,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内蒙古、陕西、山西三省(自治区)生产煤矿和建设煤矿年产能约30亿吨,占全国总量的64.77%。

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煤炭优质产能加快释放,2018年累计确认新建煤矿产能置换方案60处、规模3.3亿吨,煤炭产能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8年2月9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产能置换政策加快优质产能释放促进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的通知》,明确了优质产能释放的“四个支持一个鼓励”。这已是自2016年来,国家发改委第三次对煤炭产能置换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在政策支持下,煤炭产能置换指标交易机制日臻成熟。2018年以来,河北、湖南、福建、黑龙江、江西等地开展煤炭产能置换交易,煤炭优质产能得以有序释放。其中,河北、安徽、甘肃在同一平台交易,成交总额达20亿元。

2018年11月27日,在陕西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交易平台,延长石油榆林煤化公司与辽宁、内蒙古两煤企达成协议,成交产能置换指标1100万吨/年,满足旗下可可盖煤矿生产所需。这也是此类交易中的全国单笔最大交易。

事实上,作为“十三五”期间全国煤炭增量主力之一,陕西省煤企对于煤炭产能置换工作积极性颇高。2016年至今,陕煤集团与重庆市合作,产能置换超过1000万吨,同时向重庆市稳定供煤,开创跨省能源战略合作先河。2018年,陕煤集团入渝商品煤总量累计完成849万吨,同比增长65.17%,完成率113.2%。

在国家去产能和释放优质产能政策推动下,跨省区产能置换更容易,但也让部分企业加重观望情绪,期待更加优惠的政策出台。

行业效益:利润增幅随煤价回落下降

行业效益与煤价密切相关。“如果说2017年由于去产能政策的实施,煤价持续走高,煤炭行业利润上涨,那么2018年就是回归常态的一年,利润增幅随着煤价小幅回落而有所下降。”胡彬指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845.9亿元,同比增长5.7%;实现利润总额2774.9亿元,同比增长9.2%(2017年的同比增幅为364%);营业成本为17169.9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主营业务成本为15455.7亿元,同比增长6.5%。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2018年前11个月,协会直报大型煤炭企业营业收入(含非煤)完成3.19万亿元,同比增长5.3%;利润总额1467亿元,同比增长31.9%;应收账款净额(含非煤)2120.9亿元,同比下降14.6%;资产负债率71.2%,同比下降2.47个百分点。

盈利增加、效益好转不仅得益于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善,与煤炭企业加快转型重组、加速出清“僵尸企业”等因素也不无关系。

2018年2月,山西省国资委出台《省属企业主辅业目录》,明确了山西七大煤炭集团主业,避免同质竞争;2月5日,江苏国信集团、中煤平朔集团、同煤集团等六大能源国企,共同投资成立苏晋能源公司,借此打通煤电产业链上下游;7月19日,贵州省重组盘江煤电集团,欲将其打造成为以煤电为龙头骨干的全产业链集团;9月20日,山西焦煤集团等8家煤企成立中国焦煤品牌集群,同年11月,兖矿集团加入,形成中国炼焦煤九大企业联盟销售的格局;10月18日,淮北矿业重组更名登陆A股市场,这是2014年2月以来,全国煤炭行业唯一一家实现重组上市的国有大型煤企;11月19日,辽宁省能源产业控股集团正式挂牌,重组抚顺矿业、阜新矿业等9家省属国企,涉及煤炭、金融、页岩油等10多个产业;11月23日,兖煤澳洲在港交所上市,在国际资本市场迈出新一步……

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2018年,煤炭企业不断通过资本纽带将资源和市场进行有效对接,打通上下游产业链,通过各种手段“强筋健骨”。

与此同时,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深水区,落后产能得到有效淘汰的背景下,妥善处置“僵尸企业”成为煤炭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

2018年初,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提出2018年要坚定不移处置“僵尸企业”。

具体到企业层面,以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为例,该集团2018年原计划完成23家“僵尸企业”处置任务,涉及职工2862人,资产总额68.46亿元,负债总额80.01亿元,经过努力,最终合计处置27家“僵尸企业”。

2018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又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僵尸企业”及去产能企业债务处置工作的通知》,将与“僵尸企业”相关的债务细分为直接债务、统借债务和担保债务,并明确了处置方式。《通知》要求,3个月内确定首批名单,原则上应在2020年底前完成全部处置工作。

总体而言,虽然2018年煤炭经济运行质量还不错,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企业负担重、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部分企业管理不够科学合理等诸多问题,离高质量发展还有不小距离。尤其是一些资源相对枯竭、现有储量小、产量小、煤质差且开采难度大、人工成本高、历史负担重的煤企,随着去产能的逐步深入,经营形势或会更加严峻。全面提升煤炭经济发展质量,这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煤炭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关键字:煤炭经济 高质量 前进)

(责任编辑:01179)
推荐资讯
国内市场
最新供应
最新求购
【免责声明】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化工产业频道: 化工 | 化肥 | 磷化工 | 煤化工 | 塑胶
中商数据-研究报告-供求商机-中商会议-中商VIP服务-中文国际-English | 钢铁产业-化工产业-有色产业-能源产业-冶金原料-农林建材-装备制造
战略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媒体报道 | 客户服务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1 Chinaccm.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华商务网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本站所载信息及数据仅供参考 据此操作 风险自负 京ICP证030535号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古典家具街1616甲 邮编:100022
客服热线:400900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