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铝加工产业产能过剩问题,近几年已经引起广泛、持续的关注。投资热度不减、产能持续上升、导致产能利用率和企业开工率开始下降,部分企业,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部分有规模、有水平的企业,生产经营也开始遇到困难,让我们共同——投资过大加剧产能过剩。
2010年~2012年,在这3年的时间内,我国铜加工材产能利用率连续下跌,从85.9%到80.8%,,下降了4.4%,其中箔材、管材、板带材和棒线材分别下降了9%、6%、5%、4%。从统计数字来看,铜棒线材产能不到700万吨,在铜材各品种中,产能利用率维持86%,相对较高,过剩问题似乎不严重。实际上全国铜棒线材产能已经接近1100万吨,但由于该品种技术门槛和投资门槛低,小企业太多,其产能、产量未达到统计口径“规模以上”的标准,未在统计数据之内,实际过剩程度也是很高的。
2010年~2012年的3年时间内,我国铝加工材产能利用率也是连续下跌,从91%到86.7%,,下降了3.8%,其中型材、箔材和板带材分别下降了9%、3%、1%。型材产能利用率低与大量投资建设大型挤压机、工业铝型材市场还不是很大有关。就铝材而言,虽然投资扩产规模远大于铜材,但由于市场应用发展也很快,在产能利用率指标上要高于铜材,2012年铝材为86.7%,而铜材仅为80.8%,这说明铝材过剩程度没有铜材严重。
如果投资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十二五”末期乃至今后数年,铜、铝加工材产能持续过剩已经不可避免。造成我国铜、铝加工材产能过剩越来越严重的现状,有很多复杂的因素。综合起来可以简单归纳为如下几点:
投资过热而没有有效控制手段。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时期,我国累计完成有色金属合金制造和压延加工固定资产投资3701.5亿元,年平均增幅达44%。“十二五”前3年增势不减,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5、2495和3303亿元,平均增幅为41.6%。三年完成总额为7372.9亿元,相当于“十一五”5年总和的两倍。目前投资热度依然高涨。
相关数据显示,有色金属加工产业的投资来源主要有四方面,第一,行业企业长期较快发展,在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后实施产能扩张。一些优秀企业通过上市募投到资金后,募投资金流向首选企业主导产业。第二,上游企业向下游产品延伸发展。在我国,鲜明的地域特点是中西部控制色金属资源省区的铜、铝冶炼企业开发加工产品,发展深度加工。这种发展符合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针和中央西部大开发政策,顺理成章、理直气壮。但是从国家层面上,确实与当前有色金属行业抑制加工产品产能过剩的努力相左。第三,加工产品下游应用领域,如房地产、建筑装修等,为降低工程造价,斥资开发上游原材料。第四,其他资本金介入。
在中西部地区由资源型经济向深加工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没有组织好东部有色金属加工产能的有序转移。形成了东部没有放弃或减少产能,包括原本销往中西部的一般产品产能,而中西部又要投资兴建。
政府工程或首长工程的推波助澜作用不可小视。部分地区领导在不做认真可行性分析情况下,为了在任期内做足数十亿乃至数百亿工业产值的盘子,盲目指挥决策铜、铝加工材必须上多大规模,动辄几十万吨,甚至上百万吨。没有人对这些项目的投资效果负责任,掏空企业和地方财政,甚至搞定银行,造成企业严重财务负担并加剧了国有资产流失风险。结果不仅本地方无法通过项目建设获利,还严重搅乱了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
铜、铝加工产业,尤其是铜加工产业在市场应用开发研究方面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疏堵结合 政府企业共同发力
工企业正在苦苦探索突围的方向。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但解决产能过剩光靠喊是不行的,需要有效行动。当前的有效行动就是:企业与政府共同努力,实施疏堵结合。
企业在“疏”和“堵”两方面都有责任。
首先企业要做到以自律为自救,履行行业发展共同责任,自觉做到关闭落后产能,同时不再新增或扩大一般产品产能。面对疏导过剩产能的共同问题,由于不同的产品性能、市场方向和市场表现,铜、铝加工两大产业会选择不同的路线。
在当前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的全球大环境下,铝金属的性能优势和性价比极为突出,给开发新应用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专家预测全世界的铝消费在未来一段时期会出现很高的增长指数。所以,未来几年中国铝加工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特征是开展新应用研究,开发新市场,疏导过剩产能。
大多专家认为,全球铝材应用增长将主要来自汽车工业。中国也是如此。1990年欧洲汽车用铝仅50公斤/辆,2012年为140公斤/辆,预计2020年达180公斤/辆。2030年全欧汽车铝化率计划指标为70%。目前欧洲汽车铝板[ 有色商机:1060铝板 ]年用量为45万吨,年增长指数为25%,十年后将达到150万吨。美国汽车用铝板少于欧洲,为35万吨/年,福特等厂商宣布,美洲汽车用铝将很快超过欧洲。全球汽车用铝(包括铸锻件和加工材)年增幅已达到12%。中国不仅远低于欧美,而且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发展空间很大。欧洲拖挂车铝化率为76%,日本为90%,中国为零。中国现有拖挂车300万辆,全铝车体自重3.5吨,如果拖挂车全部铝化,理论上年消耗铝1050万吨,相当于现有产能的1/3。各种铝制轻体交通工具,如公路和铁路运输用各类专用车辆、各类船体、电动车、自行车铝制备件等,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014年3月16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作为未来一段历史时期拉动中国经济GDP的基础行业之一的建筑业,其对铝材的需求也不可小视。除传统建筑门窗铝材外,铝合金[ 有色商机:铝合金门窗价格 ]大型屋面板、房梁、建筑模板、脚手架等均已进入应用开发领域。另据报道,未来十年,中国摩天大楼建设总投资将超过1.7万亿元,如果全部建成,摩天大楼总数将达到1318座,取代美国成全球第一。我们把该不该建这么多摩天大楼等问题留给其他领域专家去论证,我们要关注的是需要准备多少和什么质量等级的铝材?
随着人们环保观念越来越强,生活用铝将会越来越多,这个市场也将很广阔。比如国外通常用铝餐盒替代一次性塑料快餐盒或者纸质快餐盒。虽然铝盒制造成本比塑料和纸高,但由于可以多次循环使用,实际成本更低,而且更卫生更环保。欧洲家用铝箔的人均消费量远高于中国。未来铝将会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更加普及。
2012年各国人均铝消费量统计表明,德国为30公斤、日本为25公斤、美国为23公斤,而中国仅为13公斤。铝材新应用开发空间十分广阔。
铜材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以发挥导电、导热特长面向市场的功能材料,远没有作为结构材料的铝材那样的综合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开发空间。即使最近几年提到比较多的海水淡化用白铜管、高铁用铜牵引线和支撑线以及包括辐照交联电缆在内的特殊线缆,可预计时期内需求总量也不过20万吨左右,与铜材1300万吨产能相比,是很小的一个零头。况且,由于资源短缺及价格久高不下等因素,诸多下游产业为降低产品成本在寻求铜替代材料。2010年,家电行业替代了70万吨空调铜管,相当于当年铜加工材产量的8%。目前可以部分代铜的铜铝复合排及纯铝电缆等,也在开发生产中。所以,铜加工产业短期内发展的趋势特征将主要表现为提升产品质量、推广短流程工艺、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增进客户信心,维护和提升在传统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总体上讲铜加工产业在疏导过剩产能方面比铝加工更困难一些。
在较为严峻的形势下,所有铜加工企业对行业整体健康的运行,都将负有更大的责任。更应该强调“不再新增或扩大一般产品产能”。以铜板带材为例,2010年~2012年这3年的时间里,产量只增加了13.2万吨,而产能却增加了35.9万吨。截至2012年底,我国铜板带材产能已达304.8万吨,产量只有226.9万吨,简单差减过剩量为77.7万吨,相当于这三年产量增加值的近6倍,另据报道,尚有约100万“高精铜板带”项目在建。所以笔者认为即使未来10年铜板带项目不再新建,现有和在建产能也足够满足市场需求了。
政府必须在“疏”和“堵”两方面有所作为。
在对投资控制不力,新产能不断增加形势下,落后产能如果不及时退出,不仅仅筑高总产能,下逼产能发挥率,而且极易加重无序竞争,制约新建较先进产能的投资效益和运营效益的充分发挥,拖延产业升级步伐。
有色金属加工落后产能退出不力还有如下几点客观因素:第一,目前中国市场整体上讲还是个中低端产品的市场,高端、高价位产品需要较长时间的市场培育;第二,在转轨变型特殊历史时期,各行各业经济效益都不太好的情况下,下游产业为降低制造成本,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对中低价格原材料的采购热情;第三,流通领域的不正当竞争助推了低档产品大行其道。只有采购价格足够低,各中间环节才都有钱赚。
在落后产能退出十分艰难的形势下,政府出台有力的政策并且坚决执行,才能体现对行业健康发展的保护。同时,在产业建设中的政绩工程,也应力争杜绝。
希望有意介入铜铝加工产业的地方政府领导,应对全国、乃至全球铜铝加工工业发展做深入研究;对本地区铜、铝加工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条件及前景,应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有专家指出:冶金和金属加工类项目体量大、税收高,容易带来GDP增长,地方政府都趋之若鹜。有些地方甚至直接命令企业“今年产量要扩大一倍”。有的老板讲,自己对在企业原水平上的增资扩产,十分不情愿,但地方政府领导给与的压力极大,若不服从,以后在地方上“没法混”,“寸步难行”,“只好把苦水咽进肚子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有色金属加工材部分产能“被增长”的原因。在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心态并不一致,所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牵头化解产能过剩的部委,要面对的是来自地方政府的强大阻力。
我们呼吁地方政府各级领导尊重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切忌将铜铝加工产业做成政绩工程,但得到的回应并不理想,类似问题仍然时有发生。我们在企业调研发现,有的地方政府不顾产业如何持续发展,不顾现有企业死活,项目规模越喊越大。基于此,是否应该把由于领导不负责任决策造成重大投资失误,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案例列入干部反腐范围,实行追责制,以杜绝产业发展规模的行政干预,值得商榷。
效益低下的过剩产能加剧行业转型难度
经过长期所谓“高速发展”的中国铜铝加工企业,从“十二五”规划开始,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国内经济大环境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性。近几年产能过剩程度的指数上升,更加速使他们纷纷坠入利润泥潭。虽然2013年加工企业利润额在有色金属工业利润总额中占比较高,但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只有4%。2013年铜、铝加工企业实现利润分别为285亿元和41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7.4%和16.6%。而同期产量同比增长分别25.2%和24.04%,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在继续下降。
主要由于产能过剩造成的效益低下使诸多企业在盈利和亏损的边缘上挣扎,加剧了整个行业转型升级的难度,延长了转型周期。
表面看整个行业经济情况都不太好。但实际情况是大企业更困难、国有企业更困难、新上项目更困难。在需要调整生存策略、提高环境适应性的时期,小企业做得到的,大企业做不到;民营企业做得到的,国有企业做不到。由于没有有效措施迫使落后产能退出,压低报价等无序竞争行为,使投资成本明显较高的新建“先进生产能力”,很难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落后产能代表性企业生活的很好。部分优秀企业建设了水平很高的生产线,但产品卖不出去,反而背负了沉重的财务负担。长此以往,被迫退出的究竟会是谁?如果答案是先进产能,对致力于产业升级的中国有色金属加工行业,无疑是巨大的讽刺和十足的悲剧。
有色加工业: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是关键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2012年中国生产了1927万辆汽车,几乎相当于美国(1050万辆)和日本(990万辆)的总和;同年我们还生产了全球75%的手机、87%的个人电脑和52%的彩色电视机。作为基础工业原材料的铜铝加工材,在制造业的稳定需求及高速发展中一定会有很多机会。
作为令人瞩目的世界工厂,我们在劳动力、材料方面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失去,何不借此机会尝试着换个活法?实际上,尽管总体产能过剩,但部分高端铜铝材加工却仍然依赖进口。铜铝材的性能优势会给我们聪明的中国人许多想象的空间,为什么总是等着外国人来告诉我们他们开发了什么,用在了哪些地方?“舌尖上的中国”展现国人在食材加工方面的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什么在铜材、铝材加工方面,我们就得窥视外国人干了什么呢?我们不妨把精力从只满足于制造上移开,更多地关注专利和设计。让别国像过去的我们一样,不停地揣测和追逐我们在做什么?部分企业完全有能力培养自己的高水平研发团队,研发新应用、推出新产品、培养新客户。一旦自身的研发能力大大提高了,我们完全可以主动培养客户、开发市场,同时,也就能够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了。笔者有幸访问过两家企业,一家原本也是传统的铝材加工厂,一家是铜的下游加工品制造商,他们已经先于我们大多数企业走上以研发新产品为主的道路。也许你经常看不懂他们的产品,但是有许多外商在盯着他们,产品几乎百分百进入了国际市场。
眼下我们讨论的是,产业如何在主要由产能过剩造成的效益低下等困难中突围、改善当前困境,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但从长远发展来看,相对先进产能层出不穷、而相对落后产能不断被淘汰将应成为产业健康发展的常态。多年来,大学本科扩招太多、毕业后就业困难一度被社会所诟病。但著名经济学家黄育川表示:“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多正在降低高素质劳动力的成本,使中国在更广泛的产业中更具竞争力。”这应给我们新的启发。联想产能过剩问题,只要落后产能退出有了有效的机制,较先进产能也一定会使产业在长远发展中更具竞争力。国家经济的GDP增长需要投资,产业进步和升级也需要投资。说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就是说投资在创造先进产能的同时,助推了产能过剩。而落后生产力的退出远比先进生产力的进入更难,于是批评和抱怨之声全部指向了投资,其实退出机制才是最关键的。
在制定退出机制的时候,如何界定落后产能是关键。随着全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市场对产品品质的需求不断提高;国家为缓解能源紧张和改善环境质量,在能耗、环保等方面也提出了越发严格的要求。主管工业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满足市场和国家的行业发展需求,提升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标准,同时给出有效的时间表,逼迫落后产能退出。过去,我们总是强调落后产能退出是市场行为,但从当今中国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层面来看,这是十分片面的。在时下的中国,没有政府的强制手段,落后产能是不可能退出的。产能过剩给我们艰苦奋斗六十多年发展起来产业所造成的生存危机,已经不能再容忍熟视无睹。
令人欣喜的是,新制定的《铝行业规范条件》(不含铝加工),对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和再生铝企业的规模、产品质量、工艺装备、能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以及社会责任等,都做出了详细的规范和规定。不久前,经专家评审,已公示了一批达到标准的企业。铜、铝加工《规范条件》的编制应尽快纳入到工作的日程中。当然,仅仅制定和颁布产业《规范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坚决有力地执行,才有可能在控制产能扩张和逼落后产能退出上有所作为。
此外,针对中西部地区从资源型经济向加工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研发高技术和新产品条件不足,不可能形成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反而有可能加剧一般产品产能过剩的现状,希望政府能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实施有色金属加工产能从东部向中西部的有序转移。即将原东部企业面对中西部地区的部分铜、铝加工产能,包括技术、生产管理及市场等,捆包转移到中西部,再考虑中西部未来10-15年的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中西部增量不要过高大于东部减量,就可以在国家层面上遏制或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
总之,希望中央政府各部门,能够看到有色金属工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不断推出相关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有色金属加工产业摆脱困境、走上健康稳定发展道路的运行环境。
各级地方政府要认真履行职责。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进行深层次的调整,全球经济也面临深层次调整,国内外市场充满变数。企业由于产品结构不同等因素遭遇不同程度的困难实属正常,我们应鼓足勇气,逆流而上。我们相信,经济结构调整带给我们的不单是冲击和阻力,更蕴含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有色金属加工产业的强国之梦,一定会在不断的改革中实现!
(关键字:铜 铜铝加工材 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