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报道: 近日铜价大涨,沪铜主力1408合约从6月9日低点,已上涨了4.9%,伦铜也上涨了4%,有望突破6900美元/吨。这个走势远在许多投资者的预料之外,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如果我们把6月3日开始的下跌归结为青岛港引发的信贷忧虑,那么之后的涨势则更多源于现货的紧张,其中就有青岛港事件引发的另一影响——进口受阻。
国内进口受阻
现货偏紧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上海和伦敦两个市场入手。上海市场,我们关注的焦点在铜进口上。自青岛港事件后,现货贸易正常的流程被中断,贸易商利用信用证进口的方式被大量限制,上海现货紧张问题便应运而生。根据我们了解,受青岛港事件影响,目前进口金属的清关时间已经延长两倍,过去只需要7~10天的流程,现在需要15~20天、甚至一个月才能完成。此外,6月底海关实施舱单新规,部分船期较长的进口铜可能会因此难以快速流入现货市场,进而造成短期供应偏紧的格局。加之信用证开具困难等因素,上海市场铜短缺便在情理之中了。
伦铜库存隐形化
伦铜方面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库存量。我们一直在提示投资者关注LME铜库存的变动情况,从去年6月底库存达到顶峰以后,便开始持续减少。截至上周最新数据,总库存量不到16万吨。而这一水平仅在2009年之前出现。在那时,中国经济正经历着高速的发展,基本金属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像海绵一样吸收全球的金属资源,期间现货升水高达数千元。但是,目前的情况有明显不同,中国经济回落,对于铜的需求增速也面临下降。同时,从2013年开始,全球铜供需也进入过剩阶段,那么库存仍在持续减少,我们认为这主要源自显性库存隐形化的结果。
库存隐形化的主体、目的及方式是怎样呢?我们认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群体是中国的国际贸易商。从去年我国的货币政策转为“总量从紧”以来,我国资金面便日益紧张,甚至出现了两次“钱荒”,企业资金需求迫切,市场利率连创新高。同时,国外资金在量化宽松政策下利率十分低廉,通过融资赚取国内外价差的套利操作应运而生,大量贸易商通过信用证、质押等方式获得国外低成本的资金。而金属铜价值高昂、国际贸易成熟等禀赋成为国内融资客的首选。大量铜库存从LME仓库转移至上海保税区,以至于全球三大交易所的库存总量也不及保税区的一半。
第二个主体则是中国物资储备局,从3月开始国储便开始收储30万吨精炼铜。按照CRU的测算,5月之前国储大概购买了5万吨的精炼铜,距离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而7000美元/吨以下的价位对于他们较为低廉,所以笔者判断LME总库存仍在持续减少与国储有关。
国内现货偏紧
对于融资需求带来的库存隐形化,我们认为正在减少。从本月初开始,青岛港事件爆发,但是在中信资源之后便再无恶性新闻,那么事件正在淡化吗?
根据我们了解,现货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抵押融资现在银行已经停止相关业务,现货贸易正常的流程也被中断,尤其是现货贸易的运行模式将会受到深远的影响。其中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库存的显性化,部分的港口库存被运至LME仓库,仅青岛港就有近2万吨铜被运至韩国釜山。按理这会使LME库存增加,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国储仍在持续收购精炼铜。
库存的减少会带来什么影响?现货的紧张是最直接的体现。虽然LME的现货升水低廉暗示国外市场并不缺铜,但是这部分流出的铜并没有进入国内市场,所以中国大量的铜现货仍处在持续紧张中。从国内的现货价格来看,5~6月长时间在59000元/吨以上,贸易商价格坚挺,现货升水也保持在200~700元/吨,目前还在上升,这都表明中国现货偏紧。现货的紧张带来的直接影响是铜市目前的方向结构,近月始终高于远月数百元的价差,目前7、8月价差便有500元左右。
从上文分析,笔者判断现货偏紧。直观的依据是LME铜库存和上海现货升水,深层次的原因是青岛港事件引发的进口困难及国储收铜。从短期来看,这种紧张格局不会改变,市场方向仍会延续;长期而言,我们更多关注青岛港事件让库存显性化及去融资化,这是对价格不利的。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们将持续关注青岛港事件的发酵。
(关键字:沪铜 LME铜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