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报道: 铜价已经盘整了1个多月,沪铜始终在5万上下1000元的区间内徘徊,伦铜运行区间则在7000-7200美元。铜价目前似乎丧失了方向,那么未来铜价会何去何从呢?
回顾一下形成目前市场格局的原因:利空的因素主要来自季节性的消费淡季加上中国产量方面的增长,使得现货市场供应相对充裕及贴水延续;利多因素主要来源于二季度延续下来的乐观宏观经济数据令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库存不断下移。正是这种动态的平衡,使得铜价盘整了一个多月之久。
随着多空因素逐渐改变,那么这种平衡会被打破吗?
消费淡季影响更明显
季节性的消费淡季将会在8、9月份表现得更加明显,我们从铜加工行业的消费来看。
根据SMM调研的铜管企业来看,从3月开始开工率便持续回落,预计8、9月铜管消费将会更差。今年铜杆企业的生产从3月后便保持平稳,多数铜杆企业由于资金压力,选择性接受订单,以控制订单平稳以及汇款安全。其中,线缆企业的订单令人失望,预期中的电网建设拉动铜消费并未出现,上半年的线缆订单总体保持平稳。铜板带箔的消费也让人失望,企业更多考虑资金安全问题而减少订单,开工率也是从3月开始持续回落。
炼厂增产积极
铜冶炼厂具有较强的动力积极增产。一方面,铜精矿TC始终运行在100美元/吨上方,较高的加工费令炼厂大幅进口铜精矿且积极生产,并且近期印尼格拉斯伯格铜矿复产,将有望进一步提升加工费;另一方面,7月铜价在5万的高位整理,进一步推升了炼厂增产意愿。虽然目前沪伦比值不太理想、国内精铜现货持续贴水,但是炼厂可以通过将精铜卖至保税区,抚平比价的损失,同时还可以赚取100美元/吨左右的到岸升水。所以预计二季度铜产量将在6月62.3万吨的基础上继续增长。
7月铜进口再创新低。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中国7月未锻造铜及铜材进口量为34万吨,6月进口量为35万吨,同比下滑17%,为2013年4月以来最低。进口减少原因与6月类似:一是内外比值不好,进口亏损持续扩大;二是青岛港事件后,贸易融资监管严格,使得进口受限。
突破口在保税仓库
从国内供需结构来看,季节性的消费淡季还将恶化,铜冶炼企业仍有继续增产的动力,进口受融资铜影响虽然减少但不会削弱供应,所以现货市场供应相对充裕、贴水也在延续。综合看来,铜市场的利空因素不仅没有改变,而且变得更加恶化,那么利多因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呢?
首先是中国经济“稳”中求进,数据、政策利好不断。汇丰发布的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创下去年1月以来最高水平。同时国务院再提定向降准,继续扩大社会资本开放,回顾上半年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对稳定经济效果显著。此外,政府还通过改革寻求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下半年,多项经济体制改革令人期待,金融、户籍、税费等领域的改革都有望促使经济在稳增长中提高质量和效益。
其次是LME的铜库存仍在不断减少中,截至8月11日全球铜库存仅14.1万吨,这一水平2008年后便没再出现。究其原因,美国经济持续走好带动铜消费增加,进而消耗了大量库存是主因,尤其是LME奥尔良铜库存量大幅减少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曙光,国外尤其是美国经济增长带动铜消费增加,LME铜库存也不断创出新低,这使得外盘铜价相对国内坚挺。那么平衡的突破口在哪里呢?答案应该在上海保税区。青岛港事件虽然在铜价上影响有限,但是它却对现货市场影响深远,融资铜正逐步流出保税区仓库。根据CRU统计,保税区铜库存从5月初以来便开始持续减少,总量从85万吨减至60余万吨,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
综合起来,中国铜供应已经变得过剩,现货贴水仍将持续,但是国外经济带动铜消费增加,LME铜库存持续减少,一弱一强使得铜价处于动态平衡,但是这种平衡将会被中国保税仓库流出的铜所打破。更多的供应将使得全球铜市转向过剩,铜价也将摆脱目前区间震荡的格局,趋势性下行。
(关键字:保税库铜 铜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