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德铜抓住公司“大力发展矿山”的战略机遇,破浪前行,上演了一幕又一幕速度与激情的精彩。
尽管罕见洪灾、持续干旱、淡季限电,如影随行,却挡不住德铜大发展、大跨越的步伐。这五年,德铜日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由10万吨向13万吨的提升;
尽管铜价下行,成本趋紧,更激发出德铜上下建设世界一流铜矿山的决心和信心。这五年,德铜瞄准44项攻关指标,向世界一流全线进发;
尽管发展不断提速,但德铜“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心不移、情不变。这五年,“以废治废,变废为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矿山生态产业链现已初具规模。
这每一笔都浓墨重彩,这每一笔都意味深长,她被载入史册,更深深地烙印进那些亲历者的心中。
1.扩能:跨越13万吨
过去的五年,德铜实现了矿山生产规模的大跨越。
如今,跨越的所有瞬间都成为了历史,而记者老吴的那一堆旧照片成为历史的真实见证。
2010年,德铜13万吨/日扩产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11月25日20点18分,2.25万吨半自磨系统经过近三小时的平稳运行,处理矿石900吨,并正常停机,首次30%投料试车成功……
拍摄时,老吴无比激动,拍了上百张片子,因为他知道这个项目投产对德铜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历时4年建设,概算总投资27亿元的新增3万吨/日改扩建工程项目,在2010年11月25日这一历史节点提前建成,矿山形成13万吨/日综合生产能力。
随后的几年,德铜开启了13万吨达产达标之旅。
2011年,13万吨/日扩能项目实现全面达产。废石胶带系统完成建设、830E电动轮保养间、大山厂选硫系统、炸药厂扩能等13万吨/日扩产工程子项,全部建成并交付使用。其中,2.25万吨/日半自磨系统与大山精矿输送系统,通过中国有色质量监督总站“创部优”复审。
2012年,13万吨/日扩能项目实现稳产达标。这一年,废石胶带系统运输能力初步发挥、半自磨系统实现稳产达标……各项生产数据一次次被刷新,铜精矿含铜由2011年的15.32万吨提升到15.8万吨,铜精矿品位从24.08%提升到24.22%,选铜回收率从85.63%提升到85.69%。
2013年,老吴光荣退休。当他站在日夜奋战过的半自磨厂房,端相机的手有些颤抖,他知道今后的精彩要待后人去纪录了。
“到202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铜矿山”,德铜2014年“两会”报告明确矿山下一阶段的奋斗目标。
这一年,是再定位、再出发的关键一年。此后,德铜对标工作全面铺开。
老吴说,他在矿山工作了一辈子,收集了无数精彩的图片,见证了矿山的每次跨越。如今,他尽管再无缘精彩,但他说会永远关注矿山的发展,因为,他爱这里。
2.对标:再燃创业激情
2014年,《德兴铜矿对标世界一流铜矿山指标体系》编制完成,确定了44个先进指标。指标体系涵盖了生产主流程、人力资源、多经企业、矿区建设四大方面。
这时,半自磨尽管已达产达标,但是与对标值要求的92%以上的运转率还有一定距离。其中,衬板的使用寿命是重要一环,怎么才能让钢球少砸衬板。
老吴的接班人小王,跟很多人讲过衬板“魔音”与“磨音”的故事。
小王说,那段时间,他经常看到王斌跑现场去听钢球砸衬板发出的“魔音”,同时到中控室拍下当时的功率值,试图找出迷雾中的规律。
他跑了三个月,听了三个月,拍了三个月,把所有的照片打印出来,铺满了中控室。最后在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落,看到一个小的曲线图,经过多方比对,终于打开了“磨音”的大门。
后来,他们还根据这个参数,调节给矿量、给水量、钢球量,发现这条曲线保持在(98+1)%幅度以内,再也没有出现钢球砸衬板的声音。
小小的磨音,看似不起眼,背后却蕴藏着无数的艰辛,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2015年上半年,半自磨运转率达93.46%,高出对标值1.473个百分点,多处理矿石12万吨,多产铜415.83吨。
然而,低迷的经济形势、巨大的成本压力、采区凹陷加深、重车运距增长……艰难的局势始终笼罩着德铜的对标之路。
面对持续发酵的经济危机,德铜从科技攻关、强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三管齐下,全面发力。
——加大技术攻关,铜精矿品位和铜、金、钼元素回收率不断提升。在加大资源利用的同时,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提升选别指标,努力提高精矿品位。2015年前三季度铜精矿品位达24.483,比去同期高0.153个百分点,再创近三年新高。
——创新管理方法,对标质量全面提升。精细过程控制,引入PDCA闭环运行,前三季度多项指标均有提升,吨矿能源综合单耗4.829千克标煤/吨,优于标杆值0.034千克标煤/吨。选矿新水单耗为0.565吨/吨,优于去年同期0.075吨/吨,节约清水270.06万吨,创效202.55万元。
——加强矿石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今年前三季度,低品位矿石利用量达846万吨,超进度计划201万吨,多产铜3456吨,并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2.2个月。
2015年前三季度,德铜多项关键指标创近3年最好水平,17个重点对标值有16个达到了目标,对标攻关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270万元,以世界一流水平为参照的各项指标都已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
3.环保:让绿色永驻矿山
小丁生在矿山,工作在苏州。他享受着大城市的快节奏,也同样“享受”着城市的雾霾。他开始担心父母生活的那个小山村是不是也这样。
小丁家一直住在大坞河旁,印象中,每逢雨季,山水汇聚成的大坞河,泥沙俱下、水质浑浊。
什么时候得回去看看。
2012年6月他回来了。一路走来,桥还是那座桥,河却变了。两岸绿树成荫,和大坞河里的倒影相映成趣。离家多年,这里发生了什么?
这天,德铜电视新闻中一条《共和国将军挥毫泼墨倡导绿色发展》的新闻,给了小丁答案。
报道中说,德铜举行系列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将江铜“六五”环境日宣传活动推向高潮。
报道中还说,抓住“水”这个影响德铜“绿色”的关键点,花费巨资,一系列“治水”工程声势浩大、旷日持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拦砂坝,新建生活废水、工业水处理站。
本世纪起,先后完成杨桃坞酸性水库、祝家酸性水库及水龙山废石场、露天采矿场南山110截水沟及引水巷道、大坞头老窿水治理等蓄排水工程……
将工业废水一分为三,分别用于废石场喷淋浸产铜、与尾矿库中碱性水中和后作为选矿生产用水、废水处理站处理成达到排放标准的清水。
小丁放心地踏上了回苏州的火车。临行前,他拍下了大污河的照片,说是要跟朋友们分享矿山的变化。
小丁不知道的是,进入“十二五”,德铜“治水”力度更大、项目更密集。2014年10月,废水处理能力可应对五十年一遇大汛的“十二五”环保完善工程历时两年提前建成,矿山酸性水处理能力实现了从4.5万吨到10万吨的跨越。
如今的德铜,矿区库坝、泵站分布,沟渠、管道纵横,十四公里的大坞河清水长流,两岸树木成荫,“水患”无虞。
“以废治废,变废为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矿山生态产业链现已初具规模。
百泰硫化铜厂,采用生物硫化技术,从酸性废水中回收铜金属,解决了废水中重金属离子污染问题,成为环保与循环经济结合的新亮点;
堆浸厂采用“细菌浸出——萃取——电积”提铜工艺,从含铜废石中回收铜金属,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利用选矿技术产出的高硫产品制酸,高品位铁精矿粉销售给钢铁厂,制酸废热回收用于发电,全年发电量1亿度左右。
德铜为此获得的荣誉更不简单,都是国内外的大奖:2008年,国际矿业大会“最佳环保奖”;2010年,国家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特等奖;2011年,第一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2013年,“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示范矿山”;2014年8月7日,通过联合验收组验收,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绿色矿山单位。
小丁为能生在长在这样的矿山而自豪。他要把更多关于矿山环保的资讯,带给他的同事朋友,让更多的人了解,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是全人类、更是他家乡人的追求。
他们无一例外地坚信:德铜,“十三五”扬帆再起航,一定是个艳阳天。
(关键字:江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