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加息的靴子刚刚落地,中国央行迅速跟进,一口气上调多项政策利率。
3月16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上调至0.75%~1.0%后,中国央行上午上调逆回购和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10个基点,7天、14天、28天逆回购中标利率分别为2.45%、2.60%和2.75%,6个月和12个月MLF中标利率为3.05%和3.20%。
下午,据媒体报道,央行还上调了SLF(常备借贷便利)利率,隔夜品种上调20个基点至3.3%,7天和1个月期上调10个基点至3.45%和3.8%。这也是央行继1月末2月初上调上述利率后的第二次上调。
“公开市场逆回购及MLF中标利率上行是市场化招投标的结果,并不是加息。”央行在第一时间就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相关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业内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则称,央行此举主要为温和去杠杆和稳定利差,未来货币政策将边际收紧,但短期内提高基准利率可能性不大。
央行强调不是加息
“力度更大,节奏更快,沟通更多。”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指出。相较上次央行前后分两次上调MLF利率、逆回购和SLF利率,此次央行一次性上调了三项利率,并向市场及时阐述了立场。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指出,央行上调政策利率的意图,是由于全球货币政策转趋保守叠加国内因素变化推动,这是主动而非被动的调整。
“过去几个月尽管杠杆有所收敛,但并未实质性去杠杆,央行有必要从政策端再推一把;中国宏观经济迄今表现良好,但房地产调控并不理想,需要降温,央行或希望通过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进而刺激广谱利率维持高位;同时央行有动力将中美名义利差保持在适度水平,以避免利差收窄给人民币汇率和资本外流带来更多压力。”刘东亮表示。
此次央行逆回购和MLF操作合计投放3830亿元资金,规模可谓不小,但中标利率仍上行了10个基点,反映了近期国内外影响市场资金供求因素的变化。
央行相关负责人指出,美联储去年12月以及此次两次加息,美国国债收益率带动了全球收益率曲线上移。国内基本面与海外因素传导效应叠加,市场利率迅速有了反应。
央行表示,此次公开市场逆回购及MLF中标利率上行是市场化招投标的结果,并不是加息,它避免了市场定价扭曲和套利空间,当公开市场操作侧重于量时,价格(中标利率)就会随行就市,从最近一段时间看,利率更富弹性,也有助于去杠杆、抑泡沫、防风险,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货币政策继续稳健中性
那么,央行下一步会否真的加息,或者是在暗示政策意图?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央银行工具箱的工具比较多,不必对每次操作数量、价格都作出过度解读。大家可以看看美联储的公开市场操作,翻查人民银行1996年以来每一期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经常在变,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
今年“两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专门对此问题作出回应。周小川指出,“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还是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或者更明确的说法,就是我们的货币政策是稳健中性。”
周小川称,央行工具箱的工具比较多,工具的使用自然可能也带有引导市场价格、引导预期,同时传导货币政策的意图。但是也没必要对每次操作数量、价格都作过度解读,货币政策总体来说还是稳健中性。
不过,对于央行全线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金融监管研究院董事长孙海波指出,这次或离真正“加息”不远了。
孙海波表示,如果央行不断上浮逆回购和MLF等利率成本,存贷指导利率不可能无限度脱离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或者市场利率变动,否则将导致整个金融市场出现新的扭曲行为,银行的负债不得不进一步理财化,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进一步积累。金融二级市场和信贷市场的割裂可能人为加剧。
对于未来一段时期的货币政策走向,民生宏观分析报告指出,在人民币贬值压力+内部资产泡沫持续+实体收益率下降的逻辑未改背景下,货币宽松也再难现,整体利率抬升成必然,区别只是长短端抬升的幅度不同而已。
民生证券研究院固定收益组负责人李奇霖则指出,对于当前脆弱和尚未真正恢复的经济而言,真正加息的压力太大,波及面太广,一旦控制不住,那原本有所恢复的实体经济怕是要重重地摔下来。
因此,央行提高基准利率的可能性不大,直接人为控制各类信贷投放难度过高,也破坏了银行市场化经营的宗旨,不宜大规模使用。最后只能是通过提高政策利率,同时辅以其他举措,比如加强MPA考核不达标的惩戒,控制银行的信贷规模扩张。
政策利率上调消息后,当日,国债期货拉出阴线,不过随后立即反弹拉升,最终T1706收涨0.76%。
李奇霖认为,前期市场对于金融去杠杆的预期太足,净空头太高,而当央行调整的幅度适当,做多的热情瞬间释放,等待已久的机构就会进场,造成反转。但他同时指出,现在的交易基本是建立在净空头过高和未来谨慎预期的基础之上,等空头平仓后市场走向还是需要基本面与政策面的支持。债市的“狂欢”可能长久不了。
(关键字:利率 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