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末,会矿在矿山建起了一座试验炼厂,这座试验炼厂从1958年5月1日投入试验,到1965年12月停产,取得了生产、试验的丰硕成果,在会泽铅锌矿冶炼发展历史上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为解决氧化铅锌矿难选问题,苏联专家建议进行烟化炉挥发试验,并提供了烟化炉试验工厂设计图,经北京有色冶金设计院结合矿山实际情况作了局部修改后,1957年8月交会泽矿务局自行施工。
那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理想的年代。怀揣着改变矿山荒凉落后面貌,开发矿山宝藏,建设新矿山,为中国冶金事业发奋图强的建设者们,没有机械化设备的辅助,仅靠着人力施工,挖土方下基石,人抬肩扛的安装设备。
在奋战了7个月后,建成烟化炉试验车间,开启了国内第一座烟化炉冶炼。之后,经过74天的奋力攻坚,烟化法处理氧化铅锌矿石的工业试验获得成功,紧接着从烟尘中提锗的工业试验也再次获得成功。
连续的成功,是科研、设计、生产三结合的成果,更是建设者们不惜付出的结果。这一时期不但完成了会泽铅锌矿第一阶段的人才积累,而且为会泽铅锌矿建设新的大冶炼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满载成功的喜悦,1959年5月,会矿决定,在烟化炉试验车间的基础上成立试验炼厂,“以锗为主,综合回收铅锌”及“边生产、边试验”。当时,建厂房缺砖瓦,搞生产无设备,必不可少的硫酸省内无货源,也无运输能力从省外运来。
面对重重困难,干部职工不畏艰难,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建“干打垒”厂房,用手工自制提锗设备和蒸汽锅炉,自建硫酸车间,用雨碌黄铁矿生产硫酸,年底,基本建成湿法提锗工艺流程,全国第一个从铅锌矿石中提取锗的工厂诞生了。1960年投产就产出锗精矿含锗139.11公斤。
为满足国防工业大量需要锗的要求,并为新工地在建的新冶炼厂提供生产经验,培训所需人才,试验炼厂因陋就简进行湿法冶炼等配套建设,1961年3月,会矿党委再次决定,试验炼厂由工业试验为主,转为生产锗精矿为主,改名为第一冶炼厂,下设火法冶炼、湿法冶炼、硫酸生产三个车间。
此时,把新工地建设中的冶炼厂称之为第二冶炼厂。那时的试验炼厂,不但环境差,而且工作强度大,由于劳保配备不足,从工作岗位上下来的职工们总是穿着被酸液腐蚀得大洞小眼的破工作服,或是全身上下黑不溜秋的工作服。但没有人退缩,职工中始终洋溢着高昂的工作热情,为完成生产任务、试验工作,大家不计报酬,加班加点,忘我的投入在试验炼厂的每一个岗位。
而各级领导也关注着职工们的劳动保护和安全,特别是1963年11月,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阎红彦来到会泽矿务局视察,了解到职工需要耐酸的工装,就马上安排解决。
从那以后,职工们每年有了两套耐酸工装,一套夏装和一套冬装。穿着新工装,职工们感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和重视,更增添了要努力工作,做出成绩的信心和决心。
在全厂干部职工、技术人员的艰苦奋战下,到1962年,试验炼厂已配套建成设计能力年产电锌700-800吨、锗精矿含锗300公斤、粗铅300吨、硫酸1600吨的综合回收铅锌锗的小型生产试验工厂。
同时,试验炼厂几年的生产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技术革新成果:首创了国内第一个简化提锗工艺,使湿法提锗金属回收率由1959年的26%提高到1965年的82%;锗精矿质量达一级品;改反射炉化矿为鼓风炉化矿;改灼烧炉为电热回转窑灼烧,锗的灼烧回收率提高2~3%;改压滤机板框提高了滤液质量等。所取得的重大技术成果为新建冶炼厂设计、生产所采用,到1965年12月,新冶炼厂建成投产,试验炼厂停产之时,完成工业产值近8050万元,培养了数百名技术工人和一批技术人员,为新建冶炼厂试车投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会泽铅锌矿从此成为了中国生产锗的一个重要基地。
(关键字:锌 试验 炼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