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到了资本输出的阶段,就像水满了要往外溢,但是你溢出时应该想一想,到底是清水还是浊水呢?”
似乎很难有企业能够重复泰中铅锑合金厂的路径:在对环保要求很高的泰国土壤上,成功运作近20年光阴。它的产品占泰国市场的30%以上,被称为中国资金和中国技术在当地最好的应用。而同样做资源生意的后辈们,许许多多都是“来了,却无功而返。”
这也是中国企业在境外最早尝试,并成功地实践循环经济的企业,其操作模式在现在和未来都算一个重大的话题。
我们可以先从它怎样出国寻觅新生意谈起。
最初的考验
“1990年时,泰中有色金属国际有限公司成立,目的是为国家赚取外汇。”泰中有色董事副总经理买卫东回忆,当时海外铺设很多点,以劳务输出承包工程为主。“泰国的项目没赚钱还亏钱,最后只收回了200万美元的本钱。”
这一笔钱还能用来做什么?
契机来自于如今泰中有色厂泰方总经理罗宗正。当时,这位华侨到中国准备投资一个回收汽车废电瓶的冶炼厂,“双方约谈后,一考察,发现在泰国只有一两家企业在做。”而另一个背景是,泰国当时的经济发展迅猛,被称为“亚洲四小龙”,汽车购买量逐渐攀升。“使用汽车的人多了,废电瓶也多了,废电瓶不回收就是垃圾,因此,当时泰国政府也鼓励建设冶炼厂。”
泰中铅锑合金厂就在一片乐观前景预测下,于1993年底在泰国中部的北榄坡府建成,该厂是泰国最大的铅生产企业,具备年产2万吨再生铅的产能。
突如其来的问题是,由于环保和当地居民的误解,当地社会产生了很强的抵触情绪。“砸门、封厂。”最强烈的举动是,一些村民把轮胎堆放在工厂附近的十字路口,点火燃烧。如此强烈的集体抵制,导致这个初来乍到的中国工厂刚开工一年多就面临困境。
误解到沟通
“我们也在反思,当时中资企业出来的少,还没有站在一个尽社会责任的高度。”买卫东直言。而这家工厂的伟大之处在于,当时并没有想着依靠“关系好的政府来解决问题。”立即宣布停产整改。除了完全按照泰国政府的要求执行环保要求之外,工厂每年还将全厂收益的40%-50%,用于环保设备的更新,以及厂区环境的改善上。
“那些电瓶不回收,就是垃圾,回收电瓶是变废为宝。另一方面,如果你要从矿山里面提炼一吨原生铅肯定比做一吨再生铅成本高得多,对资源的浪费也更多,本身就是个环保事业,这也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原因。”买卫东说。
企业从2000年之后,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但考验继续。尤其在2005年,泰国政府对环保执行“欧标”之后,压力越发升级。
在准入许可上,泰国要求用许可证制度和EIA。EIA困难之处在于,方圆五公里老百姓对企业的接受度必须达到一个严格的百分比的数值,企业才能去申请许可证。
为了得到当地村民的认可,泰中有色的工作人员一家家地拜访,去和村民讲这个企业做什么?做了哪些措施防止污染?有污染会有哪些状况。例如,我们去找当地的村长、乡长和议员,别小看,他们可厉害了,一号召不得了。当时我们出钱让他们去坐了一趟中国的京沪高铁,坐了一趟回来一句话不说了。他们回来觉得他们的火车不叫火车了!
这就是一种软实力的表现。高铁是一个标志,标志着技术含量,你得拿这个标志的东西来说明我们中国从低端到高端,让泰国人和泰国企业也在转变对中国的理念。
“即使认同了我们的村民们也很认真,他们把我们的资料贴在墙上,看到有任何不对劲,电话就会打到我的手机上。”买卫东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之前村民只暴力不合作,现在至少开始和你沟通。”
如今,当地的村民已从之前的十几户增加到现在的100多户。在一次电视媒体对当地村民的采访中,许多村民都知道这家工厂做了足够的防护措施,并且能提供给他们就业机会。值得一提的是,在泰中有色工作的100多名员工和家属,每一年工厂都会给他们安排2次专业的身体检查。
未来:跟着政策变
工厂在当地逐渐改变,渐入佳境的十多年间,也并非高枕无忧,因为你发展的同时,一扭头,整个泰国甚至国际社会也都变了。经过亚洲金融风暴冲击,顺势而变的泰国,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入驻,并推动汽车制造成为其支柱产业之一,更换下来的废旧电瓶,也在东南亚国家位居榜首。“十年之后,铅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有企业将目光也放在废旧电瓶回收上。
“以前只有2-3家,现在冒出了5-6家。”买卫东说,“在这个国家随时都得拷问自己,从法律到当地群众,还要盈利,当这些都弄明白了你会发现,更残酷的竞争又出现了。”
在更大范围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也开始纷纷进入泰国投资,“中国崛起”的字眼也越来越多地见诸于当地的报端。
“中国已经到了资本输出的阶段,就像水满了要往外溢,但是你溢出时应该想一想,到底是清水还是浊水呢?”买卫东说。
“我们见到来的企业很多,但走的也很多。但最难落地生根的就是资源类企业,失败的案例我们看得太多,但泰中有色的确开辟了自己的道路。”一名在泰国的中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从数据上看,这个当初有点无处投放的200万美元资产,“现在已经增了好几百倍了”,但“缺点仍是规模不够大。”买卫东将此归咎于泰国制度,“在泰国,一个冶炼厂到2万吨已是底线。”买卫东说:“以后我准备做6万吨,但按照规定6万吨工业部肯定不允许,我只能拆分,把政策吃透,做2+2+2。”
每天拿着这个思路和工人讨论可行性方案的他,在闲暇时也会收到员工给他发来的任何关于“2”的段子。
未来不管收效如何,这个在泰国环保部门检查矿山和冶炼厂污染的时候,被问及排放标准和榜样企业,经常得到的答案是,让提问的人去看中国有色集团的矿山和工厂本身也是一种成功。
(关键字:铅 锑 泰中 铅锑合金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