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2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3%,延续了今年开年以来的负增长态势。其中,出口同比下降1.6%;进口同比下降4.8%。尽管自今年1-2月进出口创下近七年来最大月度降幅后,我国进出口降幅逐月收窄,但分析认为,国内市场需求依旧低迷,对外摩擦贸易增多,距离外贸回温向好尚有一段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主体,今年前7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5.12万亿元,在外贸总值中的占比达38.8%,较去年同期提升2.9个百分点。此外,7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3.8,较上月回升1.1,自4月之后再现回升,意味着四季度初出口压力有望减轻。
不过,虽然数项数据走好,但我国外贸进出口“下半场”依旧难言轻松。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王东堂此前公开表示,今年3月以来,我国出口降幅已经连续收窄,但从全年看,外贸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阻碍因素包括国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综合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而在订单和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同时,贸易摩擦也在逐渐增多”。
“进出口跌幅虽持续收窄,但这与人民币贬值等技术因素关系密切,且去年同期基数也较低”,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由于目前国际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多,各国经济复苏困难,总体而言,我国外贸外部压力未缓解,内生竞争力也尚薄弱,距离回温、向好仍有很长的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上半年我国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出口形势强劲。据不完全统计,1-6月全国出口钢材5712万吨,同比增加472万吨,增长9%;1-5月全国出口467万吨,增长99.3%。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在中国春节后出现一轮V形反弹,这再次激发了市场情绪,很多投资者对大宗商品开始乐观起来。
在白明看来,由于国际市场的诱惑,不少已经停产的过剩钢铁企业“死灰复燃”,对继续推进去产能造成阻碍,需要提高警惕。
(关键字:进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