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是湖南工业集中区,也是人口最为密集的城市群,近2000万人饮用水安全、生态安全维系于湘江。2013年8月,湖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启动实施了“一号重点工程”,计划用九年时间堵住污染源头。
9月23日,记者在株洲清水塘采访现场看到,如今,这座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已然脱胎换骨,滚滚污水直入湘江的场景不复存在,水清见底;高耸入云的烟囱轰然倒地;老化工企业关停并转……
“水清了,入江口有鱼在游。”经常来株洲市霞湾港入江口取水样的株洲环保志愿者刘庆告诉记者,去年5月份左右在取水样时,他发现入江口底部有了青苔,五个月后,他和几位同事在巡访霞湾港时,看到一位渔民在入江口网到了10条小鱼。这些迹象告诉他,霞湾港的水质在好转。启动重金属污染治理以来,全省湘江流域关闭淘汰涉重企业1182家。
清水塘已关停138家企业
株洲霞湾港是湘江一级支流,全长约4.33公里,是接纳清水塘工业区厂矿企业污水的地方。这里曾有着堆积成山的工业废渣,污水横流。由于港底泥中的镉、铅、汞、砷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它也成为下游湘潭、长沙饮水安全的重要隐患。
2011年3月,国务院批复《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清水塘被列为七大重点治理区域之一。以此为契机,株洲制定了《株洲清水塘工业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总体实施方案》。尤其是在2013年,湘江保护与治理被列为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后,清水塘进一步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
堵住污染源头,清水塘工业区上百家企业成为绕不开的坎,整体搬迁改造成为必由之路。“今年9月30日以前,清水塘老工业区除株冶集团及4家高度关联企业以外,其他148家工业企业要全部完成关停搬迁;2018年底前,全部企业关停到位。”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办公室综合管理科科长刘吉勇介绍,目前,已关停138家企业,关停并通过验收99家。
竹埠港修复土壤20万立方米
湘潭竹埠港老工业区始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沿湘江东岸呈狭长分布,区域面积约3平方公里,核心化工区面积约1.74平方公里,80年代被国家确定为优先发展的全国14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到2011年,该区域的企业有28家,工业产值45亿元,完成税收1.12亿元,从业人员近8000人。但由于长期的化工生产,竹埠港周边环境不堪重负。
2013年9月,竹埠港被列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七大重点区域之一。2014年9月29日,竹埠港的28家化工企业全部停产;2016年12月,28家企业全部搬迁退出。
同时,对竹埠港进行了环境污染治理,第三方治理试点项目总投资为74739.9万元,试点主项目为易家坪片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试点范围占地1923.34亩,治理内容包括易家坪片区遗留废水处理、废渣处理、土壤修复及建筑垃圾处理等,项目总投资约63739.9万元;子项目两个,包括竹埠港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处理中心项目和竹埠港建筑垃圾再利用中心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1000万元。截至9月1日,竹埠港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项目建设已进入尾声,共计完成污染修复土壤约20万立方米,完成投资约5亿元,子项目已全面完成建设。
湘江保护与治理去年实施628个整治项目
为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于2013年起实施,计划用九年时间堵住污染源头。同时,湖南还规定,沿江各地政府要由“一把手”负总责,实行“一票否决”,并从湘江率先探索实行“环保终身责任追究”制。湘江保护“终身追责制”如同一个紧箍咒。
2015年底,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完成,共实施2114个整治项目,基本堵住湘江干流污染源头。
2016年,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起步,整体目标是实现“四个全面,一个好转”:全面深化工业企业污染整治;全面推进干流和主要支流两岸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全面实施流域内各县市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重点区域企业搬迁、关停和遗留固废治理。最终实现湘江水质全面好转,干流和主要支流稳定在三类以上,其中优于二类以上水质断面增加30%以上。
目前,各项治理有力有序推进,去年实施了628个整治项目。
数据
99.2%
目前,湘江流域县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收集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处理率分别达到93.3%、99.2%。
1182家
湘江流域关闭淘汰涉重企业1182家,加快解决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衡阳水口山、娄底锡矿山、郴州三十六湾等地一批历史遗留污染问题。
40个
2016年,湘江干、支流42个断面有40个水质达标,其中干流18个省控断面水质达到二类标准。
(关键字:重金属污染 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