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水一直是水处理领域“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园区模式为集中科学管制工业污水带来了契机。为了不留隐患,工业集聚区污水治理重在监管,智慧转型也有望成为常态,走一条工业废水治理的长效之路。
来自环境保护部的消息显示,截至2018年1月底,全国已有2205家工业集聚区全面完成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2148家完成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安装。据悉,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是重点区域,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任务。
当然,环保部相关负责人也明确,工业集聚区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仍将继续强化和落实,完成“水十条”任务只是硬性标准之一,也只是开始。业内相关人士更是指出,工业废水,作为最难“啃”的水处理“硬骨头”之一,长效治理必不可少。
而从目前我国工业污水治理的进程来看,工业集聚区的形成有利于统筹管控工业污水排放,并且对工业污水处理进行科学统筹规划。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不少工业园区相继落成,分散的企业开始向工业园区聚集,污水治理也在总量和质量上获得阶段性进展。
总体而言,全国各地都在鼓励重污染企业搬迁入园,工业集聚区发展形态初成。但是,这也是存在先决条件的,即:坚守底线,不留隐患。进入工业园区并不意味着排污不受限,反而更看中节能减排的集约化管理效应。
因此,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治理如何管好是关键。环保部水环境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内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要应纳尽纳,一滴不能漏,杜绝偷排、漏排等情况发生。”那么,工业园区水处理将如何过关斩将呢?
首先,环保监管绷紧弦。按照环保部的规划,工业集聚区将逐步实现“一园一档”,推进数据化、信息化步伐。同时,中央环保督查的目标也会继续指向工业园区的绿色发展,肃清超标排放、违规操作、设施缺位等问题。
其次,智慧转型加速。一个生态园区,一个智慧园区,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值得推敲。监管重在施压,转型志在求变,更多人开始相信,“生态智慧型”将成为工业聚集区的未来选项。水污染治理自然不例外,高效、便捷,360度无死角,24小时全天候,全覆盖采集,智能化解析,这是清洁生产下的大势。
再者,关系网统筹维系。纵观工业集聚区关系网,污水处理总避不开园区管理部、污水处理企业和污水处理厂三方。例如,管理部门要把好环评关,企业要把好生产制造关,处理厂要把好工艺关,如此才能做好园区内部的工业污水治理工作。
总结起来一句话,自觉是基础,监管是手段,责任是动力,实效是核心,工业集聚区污水治理正是要兼顾这几点。截至目前,全国各地都针对工业集聚区污水展开了重点监管,诸如广西、江苏、吉林、四川等地频频传来捷报,示范试点快速建立,新老工业园区齐步治污。
工业污水成分复杂,治理难度大,“散乱污”更是严重阻碍了水污染治理进程。有鉴于此,依托污水处理厂,集中高效治水的园区模式有了用武之地。紧接着,管好工业集聚区污水治理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关键字: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