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刚刚硕士毕业的一脸稚气未脱的杨学群应聘到山东黄金玲珑金矿。工作中眉头紧蹙、神情严肃,生活中眉眼弯弯、开朗大方的她不曾想到,8年后的自己能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试管里的沉淀叫青春的甜
人生中有这么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时还无法读懂,当我们读懂它时,它却已悄然远走,这首诗就叫青春。
——题记
初入职场的杨学群不曾想到,从她到实验室第一次标准地甩动试管配制滴定时,师傅丁虹就对她寄予了厚望。3个月的加工班组实习,6个月的湿法化验班组实习和3个月的火试金班组实习,杨学群当时并没有明白为什么同批来的化验员们都早早分配到了相应班组开启了正常的工作节奏,而自己都来公司一年了还没有正式确定要在哪个班组工作。不骄不躁的她并没有把高学历当成自己的“标签”,而是凭借深厚理论知识开始一心一意当“徒弟”,动手“搞技能”。所有与化验相关的流程她都做到了了然于胸。
“虽然那时候很累,但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感谢师傅。”杨学群继续说道,“3个班组的细致学习与实践让我对整个化验的流程有了深入的了解,也体会到了加工班组和火试金班组的辛劳,那时候的我就暗暗下定决心,这些化验样品都是同事们的辛劳成果,只有格外的心细和严谨,化验出最准确的结果,才能对得起他们的付出。”
学习过程中,她勤学好问,经常向师傅们请教操作要领的细节,对技术指标要求格外精细。因此,她在短时间内就快速掌握了化验样品的实际情况,充分锻炼实践操作能力。业余生活中,她非常注重理论学习。她始终认为丰富的理论知识练就的技术才是实打实的真本事。《化验员读本》《化学基础》是她的基础工具书,也是她终日不离手的必备读物,这也为她日后精湛的技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青春的拼搏路上,杨学群很好的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公司精矿矿质特殊性,她对火法测金物料配比进行了改进,使准确率提高了50%。
“从小我周围的人就都说我记性好、过目不忘,其实我没他们说的那么聪明,因为他们没看到我背后的努力。其实我就是对自己挺严的,也正是这股要强劲儿让我学到很多东西。”老师傅们对杨学群“聪明”的评价,她这样解释,“但也有不小的遗憾,如果当时自己能再多读些书,或许现在的许多制约实验数据精准的难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考场上的从容是熬过的夜
人生中最为辉煌的一天,并不是功成名就的那一天,而是从悲叹和绝望中产生对挑战的欲望并勇敢的迈向这种挑战的一天。
——题记
2016年,杨学群第一次参加“中金杯”全国黄金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由于是第一组第一个上场,不自信和紧张的她“仅仅”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绩。面对师傅的鼓励和同事的赞扬,她的心里有些许的“不服”与“不甘”。
“不疯魔,不成活!”平时吃着饭,走在路上,甚至上下班的班车上,杨学群也会用手上的物品做“抖样”的动作,经常引起身边人的误会。用她的话说:习惯成自然,比赛时万一紧张了,凭习惯也能做出来。
2018年11月,竞赛如期而至。竞赛前,集团公司组织预选赛,从各矿山单位的50个人选中择优选出10名参加决赛。预选赛期间,杨学群白天做实验,晚上照顾好一家老小入睡之后,挑灯夜战学习理论知识,天天后半夜才上床睡觉。刻苦认真的她“牛刀小试”以与第一名仅差1分的好成绩轻松通过预赛,入选“黄金战队”。
由于竞赛级别高、范围广、内容多,竞赛前,集团公司组织参赛队员进行了1个月的封闭式集训。“熬了一个月的夜,大家都很辛苦。但生活永远不会单调,与化验为伴的日子,与同事们一起训练学习的日子,我们辛苦并快乐着!”说到集训,杨学群颇有感慨。她觉得,也正是这种高强度的集训,才使得竞赛成绩有了保障。
但对杨学群来说,这些似乎还不太够。因为她所从事的化验专业与湿法冶炼差距较大,专业不占优势,只能用时间来弥补。而这个毕业已经5年多的“研究生”仍然保持着不将书本里的东西“吃干榨净”就不罢休的“毛病”。下班后回到家,忙完家务事,他总是通宵达旦地看书、做题。她也自嘲,自己的书籍大概是最脏最破的一套了。因为书里涂满了各种颜色的标记,夹杂着大量批注文字。她说,她一直喜欢用自己的理解去做批注,便于前后查看,更好地记忆。
200道理论考试题,不到100分钟完成并提前交卷。实操考试更是淡定洒脱,稳定发挥,第一个做完所有实验科目,第一个走出考场。
“当评审老师公布我获得了湿法冶炼工决赛第一名的时候,我的眼泪根本不受我的控制,是一种释放、更多的是一种欣慰,感觉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杨学群说到这里眼眶红了起来。
(关键字: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