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大力推动硅衬底发光二极管蓝光技术开发应用
一项新技术 这样长出一个产业集群
从实现原创技术突破,到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集群,20多年来,中国在研发应用硅衬底LED蓝光技术上蹚出了一条自己的路。目前,硅衬底LED技术路线已经成为世界三大LED技术路线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如何实现?新技术如何打通从科研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记者近日深入调研硅衬底LED蓝光技术的研发团队及全产业链发展情况,剖析这项原创技术从研发到大规模应用的历程。
——编 者
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上,莲花造型的奥体中心体育场、富阳水上运动中心等多个运动场馆,流光溢彩,引人赞叹。观众可能并不知道,这些点亮夜晚的光源,有不少来源于我国突破的硅衬底LED芯片技术,而这项技术的起点,则在江西南昌。
全球约每3部智能手机,便有1部运用了硅衬底技术LED手机闪光灯;全球每3个手电筒,就有1个用的是硅衬底LED技术;不少城市的道路照明设施和隧道灯都已大量采用硅衬底LED芯片,产自南昌的LED隧道灯已经做到同类产品全国出货量排名靠前……随着产业化的发展,硅衬底LED技术已经成为世界三大LED产业技术路线之一。
一系列成绩的背后,是一项新技术不断革新和产业化的历程。
突破一项技术
4000多次试错,终于探索出全球第三条蓝光LED技术路线
2004年,南昌大学江风益教授带领的团队研发硅衬底LED蓝光技术取得突破,引来世界瞩目,由此形成了蓝宝石、碳化硅、硅衬底半导体照明技术方案三足鼎立的局面。
LED是发光二极管的简称,是第三代半导体发光光源,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的冷光源,是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性元器件,市场应用广泛。“当时,我们瞄准了在硅衬底上生长氮化镓基材料这一冷门技术方向。”江风益坦言,“这是一条几乎被外国同行放弃的技术路线。”
为什么会被放弃?原来,在LED的制备上,上游材料生长是决定LED颜色、亮度、寿命等性能指标的主要因素,也是公认的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发展的基石。制备LED芯片要先在衬底上长出氮化镓发光薄膜,而硅和氮化镓材料存在严重的热失配和晶格失配,各国研发人员多年钻研,始终没有找到攻克关键技术难点的理想方法。
当时,蓝光LED芯片制备已有蓝宝石和碳化硅衬底两条技术路线实现产业化,但两项技术的主导权都掌握在国外同行手里。
2003年11月27日,江风益将行军床搬进南昌大学几间小小的实验室,和团队开始了艰难的攻关探索。当年12月28日,硅衬底蓝光LED实验材料发出的一丝微光,让大家欣喜不已。“尽管还不够亮,但已经是巨大的突破,这萤火虫般的微光,恰恰是希望之光。”说起那时的情景,江风益依旧难掩激动。
2004年,经过4000多次的试错,江风益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攻克了硅衬底上生长氮化镓基LED材料的难题。“这将是一条崭新的赛道,由我们主导的赛道!”当时一直在配合江风益工作的王敏,敏锐地察觉到这项技术可能给行业带来的变革。
此后,王敏与江风益联合创立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推动硅衬底LED蓝光技术产业化。在南昌大学4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里,一个“实验室+企业”的新形态正式运转起来。“那个时候,实验室几乎是全天候运转,被大家称为‘不熄灯的工作室’。”王敏说,“实验室的产品数据显示,新产品光效高且抗大电流能力强,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造出一条生产线
从实验品到产品的路,用了几年才走完
2012年,晶能硅衬底大功率LED芯片量产,被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ISA)评为“全球半导体照明2012年度新闻事件”。2004年技术实现突破,2006年晶能光电成立并开始推进产业化,为什么2012年才实现量产?
如果说,江风益团队攻克硅衬底蓝光LED技术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那么晶能光电的成立则是立志于“从1到10”的跨越,意味着成果要从实验室走出来,迎接大规模的量产。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是当初每个人都没有想到的。
2006年,拿到风投资金的王敏信心满满,决心干出一番事业。厂房拔地而起,设备迎接调试,一张张崭新的面孔被吸纳进公司。2007年10月27日,晶能光电正式入驻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8年5月,第一批产品正式下线。大家满怀期待,可良品率却起伏不定,离量产期望差距不小。经过团队夜以继日地分析、调整,良品率逐步稳定并不断提升。
江风益坦言,硅衬底LED芯片技术容错率不高,哪怕是一点点温度的变化都会对产品有影响。实验室设计的产品“走进”厂房,难免会出现一些纰漏和瑕疵,而每个微小的纰漏和瑕疵,最终就会叠加成一个严重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仍然是技术攻关。企业一面不断招收技术人员,一面推动研发骨干走进生产线,成为一线工程师,带着工人们一同攻关。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专业毕业的黄涛等人,走进了晶能光电,成为助理工程师。
“一进公司,我们就被分到生产线上。当时技术部门列出了十大难题,包括发光材料起翘、硅芯片掉电极等,因为没有文本参考、没有成熟技术可借鉴,面对40多个生产工序,我们既当技术员,又当操作员,决心一定要啃下硬骨头。”黄涛回忆。
在许多人的不懈努力下,2009年,数码显示用小功率LED芯片量产,并达到了较高的良品率。又经过3年的苦心磨砺,2012年,晶能光电一举突破了硅衬底大功率LED芯片量产的瓶颈,产品良品率超过60%,超出预期20多个百分点。“那一天,是2012年12月30日。”王敏记忆犹新。
(关键字: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