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就修订后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和《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条件》《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此次修订主要涉及六方面内容:继续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避免低水平重复扩张;提高部分技术指标要求;加强质量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引导提升绿色发展水平;鼓励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强规范名单的动态管理。
7月10日,包括隆基绿能、通威股份、TCL中环在内的多家光伏上市公司密集披露了半年度业绩预告。受产业链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影响,上述公司普遍预亏,其中,隆基绿能上半年净利润亏损上限约55亿元,通威股份、TCL中环预亏金额约30亿元。
受访业内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光伏周期运行至目前阶段,就已披露预告的企业来看,业绩表现在市场预期之中,随着行业供需格局的逐步改善,价格底部已至,光伏企业有望在下半年迎来业绩拐点。
行业普遍预亏
从已披露的业绩预告看,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业绩均不太乐观。
硅料环节,通威股份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约为30亿元至33亿元,而2023年同期公司净利润为132.7亿元,扣非净利润为126.2亿元。
通威股份解释,2024年上半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及光伏产品出口量保持增长,总体需求向好;不过,受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价格全面大幅下降且持续低迷影响,上半年通威股份光伏业务经营产生亏损。在饲料及产业链业务方面,通威股份上半年继续保持稳健发展,效益同比增长,水产饲料在行业总体承压的背景下实现销量逆势增长。
在港交所上市的新特能源(01799.HK)预计上半年亏损7.8亿元至9.5亿元,而去年同期盈利47.59亿元。公司称,2024年上半年,公司多晶硅业务产能充分释放,销量较2023年同期增加超过50%,多晶硅生产成本较2023年同期下降约30%,但受市场供需关系变化的影响,多晶硅平均售价较2023年同期大幅下降。尽管公司电站建设及运营业务稳步推进,逆变器等关键设备出货量较2023年同期实现大幅增长,但上述业务增长对盈利的贡献不及多晶硅销售价格下跌对盈利的影响。
硅片环节,隆基绿能预计2024年半年度净利润亏损48亿元至55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48.39亿元至55.39亿元。上年同期,公司实现净利润91.78亿元,扣非净利润90.6亿元。
隆基绿能称,报告期内,公司加大了对光伏终端市场的产品及服务投入,实现组件销量同比增长;但受制于光伏行业整体供需错配、各环节主要产品市场销售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与上年同期相比,报告期内增量不增收,公司对参股硅料企业的投资收益减少,预计计提存货减值金额45亿元到48亿元,短期盈利承压。
另一家硅片龙头TCL中环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亏损29亿元至32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45.4亿元。公司称,光伏制造各环节产能加速释放,供需较2023年下半年进一步失衡,短期竞争博弈加剧,为公司经营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报告期内,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品价格下跌,至2024年第二季度,各产业环节基本处于销售价格和成本倒挂、普遍亏损甚至现金成本亏损的状态,经营业绩承压。不过,TCL中环特别提到,公司2024年半年度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但依旧保持经营性净现金流为正,坚守经营底线。
电池环节,爱旭股份预计2024年半年度净利润亏损14亿元至20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21亿元至27亿元。2023年同期,公司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3.1亿元和12.7亿元。
爱旭股份称,光伏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下降,存货跌价准备大幅增加,对业绩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组件环节,晶澳科技已披露业绩预告,公司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亏损8亿元至12亿元,去年同期为盈利48.1亿元。
另外,双良节能、弘元绿能、京运通等光伏新势力厂商也于7月10日披露了半年度业绩预告,均由盈转亏,且预亏上限均超过10亿元,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行导致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大幅下降及存货跌价准备大幅上升是业绩变动的主因。
记者注意到,今年一季度,光伏产业链为数不多的盈利企业包括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这3家企业尚未披露半年度业绩预告,其经营情况备受市场关注。
调控行业供给
谈及工信部修订《规范条件》《管理办法》的背景及主要考虑,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华认为,《规范条件》自2013年发布以来,根据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先后于2015年、2018年、2021年适时进行修订,通过政策引导并在技术指标、产能利用、生产能耗等方面提出要求,促进光伏产业升级发展。截至2023年年底,已累计公告十二批共329家、撤销七批共120家光伏行业规范企业名单,名单涵盖光伏制造业主要环节60%以上骨干企业,并被应用单位、电站企业、金融机构及有关方面等广泛应用,有效促进了行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
“目前,行业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进入了新一轮的行业震荡周期,产业阶段性供需失衡,产业链价格快速下滑,企业经营承压。”江华说,行业呼吁在加强行业自律、减少行业内卷的同时,也需要在宏观行业管理政策层面优先支持有技术、有品牌、有自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引导避免低水平盲目扩张,优化光伏产业发展环境,包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统一相关标准、提升产品质量等。“修订后的《规范条件》《管理办法》顺应了行业发展需要和技术发展最新情况。”
记者注意到,《规范条件》继续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避免低水平重复扩张。同时,对于除了多晶硅之外的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将最低资本金比例由20%提升至30%。江华认为,在目前光伏供需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加强供给端的调控是加快推动供需恢复平衡的关键举措。
《规范条件》进一步丰富了绿色制造内容,引导产业持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比如,提高现有及新建多晶硅、硅锭、硅棒、硅片、电池、组件项目电耗和水耗指标,强化企业生产过程绿色化要求,鼓励企业参与光伏行业绿色低碳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引导企业开展光伏产品回收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增加了光伏产品碳足迹核算等要求,鼓励企业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等认证,开展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信息披露工作。
此外,《规范条件》鼓励企业参与太阳能光伏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制修订和国际标准化活动。江华认为,提升标准供给水平是提升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软实力”的关键。
江华还提到,对于加强规范名单的动态管理,“有进有出”是充分发挥政策实施效果、提升政策实施水平的必要举措。
记者注意到,《规范条件》结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提高了相关产品技术指标。同时,基于N型单晶电池和组件逐渐成为技术发展主流的实际情况,增加了对于N型电池、组件等产品相关要求。
江华还透露,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专门邀请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专家、主要企业、第三方检测计量机构座谈交流,并基于第三方机构测试数据,测算业内N型TOPCon单晶电池平均效率为25%。据此,《规范条件》中规定现有项目N型单晶硅电池平均效率不低于25%,指标值符合行业实际。同时,该指标取值方法对引导N型单晶电池、组件效率科学准确标定、促进行业长期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创新助力穿越周期
虽然上半年光伏企业普遍遭遇业绩“滑铁卢”,但均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投入。
隆基绿能表示,面对目前行业激烈的竞争局面,公司在深入研判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坚定围绕BC(背接触)技术平台深入布局,构建基于提升客户价值的全场景产品矩阵。今年上半年,隆基绿能推出了基于HPBC2.0电池技术的Hi-M09新产品,搭载高品质泰睿N型硅片和先进钝化技术,组件功率高达660W,转换效率高达24.43%。公司称,将加快推进新产品于今年四季度开始批量供货,聚力打造长期可持续竞争力。
另一家押注BC技术的爱旭股份提到,N型ABC产业生态基本夯实,ABC物料成本已具备竞争优势,2024年上半年公司在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投入较大。在N型ABC组件环节,基于产品价值定价的商业模式基本成熟,2024年上半年ABC组件销售量较去年全年增长200%以上。此外,爱旭股份已具备12GW以上TOPCon电池产能,爬坡期后的产品效率、质量、良率达业界一流水平。
TCL中环说,当前光伏制造各产业环节发展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对企业的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工业制造能力、运营能力、全球化能力等提出全面考验,迫使产品技术落后、制造方式落后、经营能力落后的企业加速淘汰。
与此同时,TCL中环坚定实施全球领先战略,今年6月,公司统计光伏硅片出货月市占率提升至30%左右;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工业4.0制造方式转型,加速提升先进产品占比,强化成本领先优势;在行业N型产品加速迭代背景下,持续提升柔性制造能力,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提升相对竞争力;加快资产周转效率,优化资金结构,确保公司稳健穿越产业周期底部。
通威股份人士向记者介绍,在电池技术上,公司始终将技术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此实现光伏周期的破局。公司不仅在现有技术上持续优化升级,同时积极布局新技术领域以应对未来市场的变化。
例如,TOPCon是当前光伏电池技术的热点,通威股份在此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其TOPCon电池产能已达到相当规模,并计划通过PERC产能改造进一步提升TOPCon产能。通威股份预计,今年年底,公司TOPCon将拥有100GW产能,PERC车间已经提前预留出空间以便快速升级,将显著提升公司在N型产品市场的竞争力,随着TOPCon组件渗透率的持续提升,通威股份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
除了专注于TOPCon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通威股份还在HJT(异质结)、钙钛矿/硅叠层电池等前沿技术上进行了深入布局。其中,HJT技术是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的有力竞争者,公司已建成我国首条GW级HJT生产线。
近年来,光伏行业技术快速迭代,从P型PERC技术到N型TOPCon、HJT以及BC技术的进程快速演进。此前,跨界资本及新势力厂商纷纷入局,带动了行业内的人员流动,也加速了先进技术的快速扩散。如今,业内越来越关注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护城河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正如前述,《规范条件》在前期引导企业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基础上,丰富知识产权保护等要求,提出光伏制造企业应具有应用于主营业务并实现产业化的核心专利、研发生产的产品应符合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且近三年未出现侵权行为的要求,鼓励企业按照《企业知识产权合规管理体系要求》完善相关体系建设。同时,强调对产品高可靠、长寿命的要求,将工艺及材料质保期由10年提升至12年,提升产品衰减技术指标,并增加可靠性试验要求。
江华认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避免资本无序扩张、提升产品质量、稳定产品价格的有效途径。
另一位受访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光伏行业经历了从爆发式增长到逐步回归理性的过程。“光伏产业进入了一个既充满挑战又孕育机遇的新阶段,企业的长线生存能力成为决定其能否穿越周期的关键因素。”
(关键字: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