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务网
正在更新
行业看点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华商务网> 化工产业> 磷化工> 推荐资讯

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2013-9-17 10:57:38来源:金融时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 导读:
  • 2012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新目标。幸福,是人类的极致追求和向往。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的共同愿景。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是历史赋予甘肃的重大使命,这一目标,为甘肃坚定了发展信心、描绘了美好蓝图、指明了发展方向。
  • 关键字:
  • 循环经济 甘肃 磷化工

2012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新目标。幸福,是人类的极致追求和向往。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的共同愿景。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是历史赋予甘肃的重大使命,这一目标,为甘肃坚定了发展信心、描绘了美好蓝图、指明了发展方向。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个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幸福甘肃、和谐甘肃、美好甘肃。其中,金融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核心要素,理应也必然发挥重要作用。

甘肃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经济发展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性极强,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巨大。发展循环经济是甘肃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必由之路。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这是国家批准实施的第一个地区性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根据规划,甘肃将打造1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100户骨干企业,改造提升3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逐步形成覆盖全省的各具产业特色的七大循环经济专业基地,并将到2015年建设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近年来,甘肃省人民银行系统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以绿色信贷理念引领金融服务方向,引导金融机构找准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着力点,促进金融与循环经济发展实现无缝对接。人行兰州中心支行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牵头制定《金融支持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从增强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加大对循环经济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健全和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拓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直接融资渠道、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五个方面提出了14条具体贯彻落实意见,引导金融机构把握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时机,积极探索金融支持的新思路、新举措。同时,积极争取人民银行再贷款、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循环经济项目搭建多渠道融资平台。甘肃省内各家金融机构围绕循环经济规划重点领域,深化合作对接,在信贷管理、资金安排、信贷创新、服务方式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差异化支持。工行甘肃省分行推动信贷结构“绿色”调整,实现绿色信贷管理对整个信贷流程的全覆盖。农行甘肃省分行把开辟特色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全行战略重点,着力推广特色农业循环经济绿色信贷服务。交通银行(601328,股吧)甘肃省分行实施“绿色信贷”工程建设,对所有授信客户进行“三色七类”环保标识分类,实施差异化授信策略……

发展循环经济,在为金融业发展带来广阔前景的同时,也对现行金融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金融部门必须创新金融发展理念,将绿色信贷理念、环境责任意识贯彻到金融服务的每个流程和环节,发挥好金融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循环经济领域;另一方面,大力开展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引入各类社会资金,组建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拓展循环经济直接融资渠道。

定西探索干旱区

在甘肃,干旱不是偶发性灾难,而是一种自然条件。

位于陇中黄土高原的通渭县,曾经“十年九旱、十年九灾”,并因粮食生产不足而“吃饭靠救济粮”。

然而,今日的通渭却因粮食生产连破历史新高,近两年连续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从昔日的贫瘠荒凉到今日的充满希望,从昔日的“缺粮大县”到今日的“粮食生产先进县”,这样巨大的转变和飞跃,靠的是什么?

总结经验,通渭给出的答案是,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

近几年,在当地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通渭县依托旱作农业技术,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走出了一条“修梯田—覆地膜—种玉米—秸秆养殖—建沼气—沼液肥田—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的旱作循环农业发展路子,为干旱地区贫困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探出了新路。

甘肃旱地面积3600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主要集中在甘肃中、东部地区。在陇东陇中的旱作农业区域,却居住着甘肃70%的农村人口,要实现推动农民脱贫致富、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的目标都迫切要求干旱区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循环经济新路。

从2009年以来,为推进甘肃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在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甘肃全省各地依托各自资源优势,立足自身实际,探索出了多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如河西的荒漠绿洲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陇中陇东的一体化循环经济农业模式、甘南临夏的畜草对流模式以及陇南的立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有力推动了甘肃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修梯田,是陇东陇中干旱区群众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有效做法,是治理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也是当地发展循环农业的起点。

从甘肃通渭县经马营镇、什川镇前往陇西县的一路沿线,层层叠叠、大大小小的梯田,如碧玉腰带环绕,蜿蜒迤逦在山间,将苍凉的黄土地密密覆盖。

修建梯田,让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也因为修建梯田,当地农民才有了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舞台。实践证明,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的玉米一般增产35%以上,种植马铃薯可增产30%以上。自此,粮食产量的连番增长,为农民增收拓宽了道路,更为旱作农业增粮增收带来了新的曙光。

而在当地为旱作农业探索出路之时,地方金融机构也践行社会责任,积极跟进,大力支持当地循环农业发展,

今年前5个月,甘肃金融机构新增涉农贷款290多亿元,累计发放农业循环经济项目贷款100多亿元。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但银行实行商业化经营,在践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仍需要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注意管控风险。定西市通渭县农发行、农行和信用社敢给甘肃春寅乳业有限公司投放近2000万元的贷款,除信贷资金有公司资产抵押外,项目具有可观的盈利性也是让银行放心的筹码。对于有盈利能力、项目前景看好的循环经济项目,银行自然是大力支持,责无旁贷。但往往有部分投资回收期较长、盈利性较弱的循环农业发展项目,在发展初期急需信贷资金的帮扶。对此,金融扶持的优惠政策必不可少,此外,来自基层金融机构有针对性的信贷创新更是解决循环农业发展资金需求的重要途径。

河西走廊“无限风光”

在千里河西走廊的茫茫戈壁滩上,耸立着一排排高大的风车“巨人”,一轮轮长长的银白色叶片,循着风的轨迹,尽情的旋转。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酒泉的瓜州,被誉为“世界风库”,玉门,被称为“世界风口”,这里的年平均风速超过3.5米每秒,几乎每天都像在刮着四、五级大风。然而,风能资源的开发,让当地人曾经苦不堪言的风,如今成了生财的宝库。

当前,一股以新能源为主题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走节能降耗的道路,更要大力发展高效环保的新能源产业,提升循环经济层次和水平。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形成“新能源—高载能产业—下游产品”的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模式,成为甘肃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抓手。

甘肃特色的地理地貌和气候条件,蕴藏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仅酒泉市,风能资源总储量就达2亿千瓦,可开发量8000万千瓦以上,占全国可开发量的七分之一。2009年,甘肃提出了打造“陆上三峡”、建设“风电走廊”的战略构想,国家发改委在甘肃启动了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项目建设。按照规划,到2015年,酒泉风电装机规模将达到1271万千瓦。到目前,酒泉已引进38户风力发电企业,累计投资550亿元,建成70个风电场,安装各类风机4051台,完成风电装机容量550万千瓦,占全国装机容量6200万千瓦的8.9%,已有536万千瓦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年满负荷发电量123亿千瓦时。

风力、光能发电不耗煤不耗水、无“三废”排放,是最绿色的清洁能源产业。目前,酒泉市风能、太阳能累计发电达141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8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60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约6.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5.4万吨,减少二氧化氮排放量约5.6吨。

大规模风光电场建设,将茫茫戈壁装扮成蓝天、荒漠、绿洲、风车交相辉映的靓丽景观,甚至成为酒泉新的旅游开发亮点。

当地金融业紧跟新能源发展浪潮,全力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针对新能源项目资金需求量大的实际,金融机构互相联合,共同参与,通过采取金融机构间“银团贷款”、同一金融机构系统内部“联合贷款”等模式,壮大资金支持实力。优化金融服务措施,量身定做金融服务方案,并针对项目业主总部大多在外地的实际,提供网上银行远程监控、异地付款、对账等配套服务。对有关项目前期资本金未全额到位的情况,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先同比例到位,保证项目顺利进行。截至今年上半年,酒泉市金融机构累计向风光电及其装备制造业发放贷款近200亿元。

打造镍都“碧水蓝天”

金昌,缘矿兴企、因企设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被誉为“祖国的镍都”。 辖内的金川集团公司作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是中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

从设市以来短短30多年的历史上,由于长期以来矿产采选、有色金属冶炼及相关化工产品加工生产,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成为民生的重大问题,金昌深深陷入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互矛盾的“两难”境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成为制约金昌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瓶颈”。2003至2004年,金昌市曾两次被列入“全国十大空气严重污染城市”之一。

为破除发展桎梏,近年来,金昌市牢固树立“资源有限、循环无限”的理念,探索出的以“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共生发展、科技引领支撑、园区承载聚集,机制创新保障”为主要特征的循环经济“金昌模式”成为全国区域循环经济12个典型案例之一。在循环经济的典型效用下,2007年,金昌摘掉了“全国十大空气严重污染城市”的黑帽子,2011年市区空气环境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在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考”中名列甘肃省第一,先后被命名为”甘肃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今年5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城市竞争力报告”中,金昌进入全国宜居城市百强,排名第77位,成为甘肃省最宜居的城市。

在这场循环经济的发展变革中,金融业为金昌经济转型真正起到了擂鼓助阵的作用。2003年以来,金昌市金融机构累计投放信贷资金800多亿元,支持了有色金属、冶金、硫化、磷化工、氯碱化工(600618,股吧)、煤化工等六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支持100多项节能减排项目治理改造,成为金昌经济由资源型向生态型转变的重要支撑。

(关键字:循环经济 甘肃 磷化工)

(责任编辑:01103)
每日聚焦
企业风采
最新供应
最新求购
【免责声明】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化工产业频道: 化工 | 化肥 | 磷化工 | 煤化工 | 塑胶
中商数据-研究报告-供求商机-中商会议-中商VIP服务-中文国际-English | 钢铁产业-化工产业-有色产业-能源产业-冶金原料-农林建材-装备制造
战略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媒体报道 | 客户服务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1 Chinaccm.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华商务网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本站所载信息及数据仅供参考 据此操作 风险自负 京ICP证030535号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盛世龙源12号楼 邮编:100022
客服热线:010-5166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