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产量构成要素主要为有效收获穗数、单穗粒数和粒重;这又取决于品种特性、环境条件和种植密度三者的相互作用。生产中由于选育和推广耐密品种,增加种植密度已成为近年来增加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玉米品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玉米品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存在“适宜密植区”,同一品种在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水平和管理条件下“适宜密植区”有差异;
适宜密植是指在种植玉米时,根据自然条件、品种特性、以及耕作施肥水平等种植合理的株数,这样田间能形成合理的叶面积,使生育前后期协调发展。我们知道密度与叶面积的关系是,增加密度可增加绿叶面积,提高叶片的光合能力,增加生物产量,但是当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如果继续增加那么会导致后期叶片严重重叠,相互遮阴反而影响光合作用。
另外,增加密度会相应的增加穗数当然会增加产量,但是当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如果继续增加密度那么会导致果穗变小、籽粒减少,当增加的果穗数不足以弥补果穗变小、籽粒减少所带来的损失时就表现为减产。
影响玉米密度的因素
1、品种特性
一般株型紧凑和抗倒品种耐密,株型松散(平展)和抗倒能力较差的品种不耐密。对不同品种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植株高大,叶片数多,叶片较平展,群体透光性较差的品种耐密性较差;植株较低,株型紧凑,群体透光性好的品种较耐密。我们常见的中晚熟品种,一般留苗密度不宜超过4500株/亩。
2、土壤肥力
地力水平是决定种植密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肥力较好的地块种植密度宜密,肥力差的地块密度宜稀。在瘠薄的地块,施肥量较少时,种植密度过高,植株生长差,空秆多,果穗秃尖严重,往往会造成减产;在较肥沃的地块、施肥量又多时,种植密度就可以适当增加;中等肥力地块种植密度应控制在品种适宜密度范围的中间密度。也就是说瘠薄地块种植品种密度下限,而肥沃的地块,根据品种的上限或再增加300-500株/亩。
3、土质和地势
品种适宜种植密度与地块的地理位置以及土质也有关系,一般阳坡地,通风透光条件好,密度可适当加大;下湿低洼地,通风较差,密度较大时容易发生玉米病害,造成减产,所以要适当降低密度。在土质粘重,土壤透气性较差的地块,宜种植稀些,在土壤透气性好的沙土地、沙壤地宜种植密些。
4、管理方式
精细管理能提高玉米群体的整齐度,缺苗断垄情况少,减少了壮苗欺弱苗、以大压小的情况,使个体间的竞争基本协调发展。所以有条件精耕细作时,种植密度可以适当加大。相反在粗放栽培时,种植密度要适当减小。
5、种植区域
一般西北种植密度相对较高,如在山西等地种植密度4500株/亩,到宁夏可提高到5000株/亩,而到新疆可提高到5500株/亩,甚至到6000株/亩。
当然,在掌握以上原则时,绝不能独立对待,更不能断章取义,要把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土质情况、管理水平等各方面综合考虑,然后确定较合理的密度,使所种品种发挥其更大的生产潜能。生产实践证明,在密度增大时,配合适当的种植方式,更能发挥合理密植的增产效果。
总体归纳总结为:
高杆宜稀,矮杆宜密;
大穗宜稀,小穗宜密;
穗位高宜稀,穗位低宜密;
株型平展宜稀,株型紧凑宜密;
阴坡宜稀,阳坡宜密;
地力瘠薄宜稀,地力肥沃宜密;
光照较弱宜稀,光照充足宜密;
晚熟宜稀,早熟宜密;
(关键字: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