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多位自治区高层领导在各种会议上反复强调,在当前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把维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不惜动用“最严格”的措施处罚破坏环境者。
受原煤需求增加、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尚未完善以及煤化工投资大、技术及产业政策存在不确定性等综合因素影响,一些已经进驻新疆煤炭产业的大企业大集团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仍然停留在对煤炭的开采和粗加工环节,对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技术要求高的深加工环节投资缓慢,项目进展不大。
量水而为、适度开发,的确是煤化工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相关专家还认为,这个行业除了建立煤炭开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外,还应建立煤炭开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受损评估体系,按照环境受损程度计提企业的生态补偿资金。
绕不开的环保问题
11月30日,自治区召开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煤化工产业座谈会,新疆多家煤化工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上,在听取了相关企业今年生产方面的情况后,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库热西?买合苏提再次明确提出,煤化工企业必须注重环保和循环产业的发展,自治区在环保方面没有任何可以退让的余地。事实上,这几年,多位自治区高层领导在各种会议上反复强调,在当前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把维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不惜动用“最严格”的措施处罚破坏环境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自治区农机局农机处处长胡建胜对记者说:“煤炭开发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胡建胜下基层时,经常会经过准东煤田。那里正在开采的露天煤矿和一些煤化工工厂,确实给当地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煤炭开发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能盲目乱开乱采,要有计划地开发,实现保护与开发并举。”胡建胜说。因为工作关系,记者也经常到准东煤田一带采访。在一些露天煤矿,经常可以看到的情景是:推土机和挖掘机隆隆作响,亘古沉寂的荒滩戈壁已不再有原始的模样,各种烟尘四处弥漫,芨芨草、梭梭、芦苇、骆驼刺等荒漠植被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记者从自治区环保厅了解到,入驻准东煤田的不少企业或多或少被国家和自治区环保部门处罚过,之所以这样,皆因不按照环保规程生产。准东煤田的环保现状只是新疆“煤炭热”背后隐忧的缩影之一。
长期关注新疆生态环境发展的新疆生态学会理事长、研究员袁国映告诉记者,多数煤矿、煤电、煤化工企业的生产基地都分布在荒漠上,且不少企业还停留在挖煤、卖煤这样的煤炭开发层面上,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必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面对这些现状,采访中,不少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都坦言,环境问题是工业化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尽管我们几十年来一直在强调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事实无情地告诉我们: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和近年来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尚未出现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先例,没有一个国家能摆脱这个规律。现在能做的,只是尽量把这个过程缩短,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破坏程度。
话虽这样讲,但实质并不表明“先污染,后治理”具有合理性,因为规律性并不等于合理性。好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新疆的煤炭开发不是“大开发、大污染”,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在成为新疆各级干部和各地坚定的发展理念。
产能“释放”不足影响产业发展按照自治区煤炭产业规划,到2020年,新疆煤炭产量将占全国总产量的两成以上,达到10亿吨。
事实上,受原煤需求增加、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尚未完善以及煤化工投资大、技术及产业政策存在不确定性等综合因素影响,一些已经进驻新疆煤炭产业的大企业大集团为了减少投入、降低成本、较快实现回报,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仍然停留在对煤炭的开采和粗加工环节,对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技术要求高的深加工环节投资缓慢,项目进展不大。
新疆电力建设公司工程师罗南强告诉记者,根据他掌握的情况,一些入疆的大企业大集团由于没有拿到煤化工项目的立项审批,现在只能先开挖煤炭资源,很显然,这些企业对地方发展的带动力不足。
事实上,新疆多年来一直事原煤的开采,由于路途遥远,受区域经济发展限制,只能自给自足。虽说这几年新疆原煤生产已由内需向外需转变,但眼下呈几何数递增的巨大产能,还是让很多业内人士担忧,它们该以何种途径“释放”?依靠目前的自我消耗能力,新疆能“吞下”这些产能吗?即便吞下了,能“消化”得了吗?
众所周知,近几年,煤炭铁路运力始终是制约行业供给的主要因素。有限的铁路运力已成为新疆煤炭产业发展的“绊脚石”,限制着煤炭的输出,这让新疆煤炭产业失去了不少发展的良机。由于运输路程过远,使得新疆的煤炭出疆后的价格竞争力不强。
被震醒的煤海,还需要变成电、气和油送往全国各地。运输成了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输电是继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之后的“第六种运输方式”,特高压电网是输送能源的“电力高速路”。在电力企业的眼里,输电不仅是能源输送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最经济和清洁的能源输送方式。
除了运输因素之外,人才匮乏是影响新疆煤炭产业发展的另一个瓶颈。
记者从自治区煤炭工业管理局了解到,长期以来,新疆煤炭资源开发落后,相关教育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尤其是煤矿开采技术、地质勘查等方面高技能人才十分匮乏。
据了解,新疆煤炭产业的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其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仅5000多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疆煤电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进程。而根据新疆煤炭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新疆煤炭产能将达到6.6亿吨,煤电装机容量达到3450万千瓦,总计需要各类涉煤专业人才20余万人。
自治区煤炭工业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尽管从2010年起,自治区投资6.5亿元加快培养煤炭专业人才,预计到2015年可新增人才8万人,但依然面临着12万的人才缺口。很显然,单靠新疆自己的力量,是无法解决人才缺口问题的。
值得高兴的是,以上这些问题正在逐一得到解决。
来自乌鲁木齐铁路局的消息说,目前,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新疆段14座隧道全部贯通,热火朝天的施工正在有序推进。随着工程的全面提速,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有望在2014年年底建成通车。届时,将在甘肃、青海、新疆三省之间架起一条新的大能力快速铁路运输通道,与既有兰新铁路以及陇海、兰渝、包兰、青藏线共同构成较为完善的西部铁路网络,大力提升亚欧大陆桥铁路通道的运输能力。
与此同时,随着新疆与西北750千伏联网正式投运,更多的“煤走空中、电送全国”的外送通道工程建设,正在加紧实施,它们将承担起“西电东送”的重任。
煤化工产业发展如何“剑走偏锋”在政策和宏观环境的双重作用下,蜂拥入疆的大企业大集团,大手笔的投资纷纷指向煤化工。但人尽皆知,煤化工是资源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大型基础产业,煤炭资源和水资源消耗量大,一个项目动辄投资数百亿元,而且产品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气和废渣排放量很大,治理难度高,这些都是当前发展煤化工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疆近年来在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受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地理位置偏远、发展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影响,新疆的水资源面临诸多挑战,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今年8月,新疆资源环境与发展高端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言辞恳切地指出。
侯立安认为,新疆水资源紧缺、浪费,水生态恶化,水灾害形势严峻,行业用水比例失调,跨流域调水成本过高,因此,新疆煤化工等产业发展一定要把握好“规模总量、资源使用、环境生态容量”的度,在生态环境许可和水、煤资源有保证的前提下,确定规模总量,绝不能过度发展和“逢煤必化”。
早在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新疆水资源研究项目组组长钱正英就率领院士专家组,对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带的水资源供需情况、用水规划、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等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结束之后,钱正英表示,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带作为新疆新的经济增长点,水资源缺乏是影响其在该地区发展的首要瓶颈,项目组专家将协同配合,研究出科学合理的调水、供水解决方案。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次调研,它间接表明,水资源的短缺极有可能是限制新疆煤化工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今年80岁、长期关注新疆工业发展的新疆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原副馆长蒲开夫说,煤化工是高耗水行业,水资源与环境容量有限制约着煤化工的发展。新疆煤炭资源富集区往往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地区,在这些区域规划布局大量煤化工项目,必然会面临水资源不足、环境容量有限等制约性因素。
量水而为、适度开发,的确是煤化工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相关专家还认为,这个行业除了建立煤炭开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外,还应建立煤炭开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受损评估体系,按照环境受损程度计提企业的生态补偿资金。
重庆能源新疆煤电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如今,不少企业受制于各方面不成熟的条件,在发展煤化工方面只能选择徘徊不前。
调查采访中,记者还获知,局部规划冲动与产能过剩的矛盾、技术与投资风险大、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等,都是新疆煤化工发展现实的隐忧。与这种隐忧相呼应的,是国家在这方面的审批很谨慎。
新疆大明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明告诉记者,早在2009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就将煤化工列为产能过剩行业,指出煤制油示范工程正处于试生产阶段,煤制烯烃等示范工程尚处于建设或前期工作阶段。201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进一步强化了煤化工项目审批管理。
这些文件的颁发,在业内被视为对煤化工项目审批的又一道“紧箍咒”,让许多涉煤企业不得不审慎地对待煤化工项目的布局和发展。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为了消解煤化工背后的诸多问题,自治区也在积极行动,除了开工多个煤电煤化工供水工程,新疆煤电煤化工企业也在督促下,有了生态责任的觉醒。当然,业内人士也坦言,煤化工产业的隐忧,其实也需要从国家层面出台激励政策,推动产业创新与发展。
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准东煤田,已探获地表埋深1000米以浅资源量超过2000亿吨。
(关键字: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