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报道:大半个月前,发生在青岛港的融资欺诈案件仍在发酵,以往被认为不可能发生类似钢贸坏账事件的铜融资备受关注,即便所涉铜仓单量可能微不足道,但产生的“信用危机”仍令金融业咋舌。
回顾持续数年的银行钢贸贷款坏账风波,已令资金紧张的钢铁业“雪上加霜”,银行及部分地方政府人士几乎谈钢贸色变,生怕卷入风波之中。根据上海法院网信息显示,今年以来,已有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微博]、兴业银行等10家上市银行开展对钢贸商的金融借款纠纷诉讼。
据统计,2013年,上海市法院共受理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8216件,同比上升93.27%。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标的额猛增到384.86亿元,同比增长208.80%,占全上海市涉银行金融商事纠纷案件收案标的额的92.57%。
一些钢贸商曾制造虚假仓单,抵押给银行进行融资,仅上海地区上海银行业钢贸行业表内外授信余额曾超过1800亿元。此次青岛港融资欺诈事件令市场人士担忧,铜贸会不会出现类似钢贸危机。
富宝金属首席分析师雷连华表示,融资铜从库存套期保值来讲,比钢贸风险要小很多,中国是一个信贷催生的经济体,融资贸易给中国的信贷市场形成一个非常关键的渠道,对经济、对企业影响非常大,如果政府取消融资贸易,对经济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业内人士表示,融资铜的风险远不及当年钢贸危机,从仓库布局来看,以上海洋山深水港保税区为主,根据测算大概80%业务都跟融资铜相关,换句话说没有涉及融资铜和铜融资的业务大概只有不到20%左右,相对来说利用这种金融工具来实现降低成本,来实现融资的目的是一个主流业务,此次事件对整个市场影响不大。
高盛最新发布的报告称,随着外资行削减其对中国商品融资交易(比如铜融资)的敞口,由于融资利率的走高或对这些贸易商的贷款额度减少,贸易融资的利润率可能大幅下滑,此前被融资交易锁定的现货金属将会流向现货市场,缓解当前部分区域的暂时性紧张局面。
持担忧态度的还有瑞银证券,其研究报告认为,银行可能收紧金属贸易商融资行为。2012年以后,中资银行对于工业金属贸易融资的贷款有所收紧,保证金比重也有提升,相反外资银行对该项业务贷款条件相对宽松,此次事件后,中外资银行均会对金属融资贸易进一步收紧。
瑞银预计,目前中国保税库的铜库存规模约为85万吨附近,以铜价(49400, -50.00, -0.10%)6000美元/吨、假设50%源自于融资铜贸易、假设其撬动4倍的资金杠杆,计算出对应的金额为633亿元(合102亿美元)。同时,中国可能还有近5万吨的融资镍,融资规模预计也接近100亿元。此前有贸易商反映在信用证开具较为宽松的时候,资金杠杆可能放大到8-10倍。以4-6倍的资金杠杆测算,工业金属融资联动的资金规模可能达到700亿-1100亿元。
不过,美银美林上周表示,对中国企业可能存在的金属融资骗贷行为的调查不会对铜市场造成重大威胁。
继南非标准银行集团第一个跳出来承认蒙受损失后,花旗集团、渣打集团、荷兰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和法国外贸银行等多家境外银行也开始介入调查。
即便如此,似乎更多生产商与贸易商对此次事件持有谨慎乐观态度。山东一家大型铜冶炼厂人士表示,铜的融资性能预计会打折扣,但市场会寻找另外一个品种进行融资,需要观察两个月以后能做融资的银行,会是一个什么态度,特别是一些老牌的外资银行,以及新增业务的银行,这段时间可能是个迷茫期,等到标银、渣打的贸易融资(仓单)政策出来后,可能会更为明朗。
知情人士透露,今年3月份后,相关部门对贸易融资已经高度关注,银监会、证监会[微博]展开了对贸易融资的调查,且更多的是考虑黑色金属,因为一提黑色金属,尤其是铁矿石,大家都紧张,特别是银行。
该人士表示,融资贸易是正常进口,青岛港事件出来之前,包括银监会、证监会都在制定相关规则,利用息差、汇差解决融资问题是很正常的,长期以来是存在的,令人担心的是,转口速度过快,导致融资杠杆过大,如果融资用途进入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或者垃圾债券,以融资为目的的贸易可能会受到限制。
(关键字:青岛港融资案 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