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6月25日消息:自青岛港口融资事件见诸报端,时间已过去三周。
一家当地贸易机构--德诚矿业用作质押的部分金属不见踪影。该公司本身就卷入了中国中央纪委对西宁市委书记毛小兵“严重违纪”的反腐调查。
这桩质押造假丑闻涉及到大约10万吨铝、20万吨氧化铝和2万吨铜。
尽管涉案铜数量相对较小,但随着青岛港口相关调查的推进,铜市场受到的冲击最大。
第一批相关新闻爆出之后,导致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近期价差结构崩盘。指标现货-三个月期铜CMCU0-3 升水从5月底每吨101美元跌至6月6日的3美元。三个月期铜CMCU3当周也从6,970美元下滑至6,640美元。
市场反应可以理解。尽管涉案金属中的铝更多,但铝市场中担保融资更加例外而非常规,尤其中国还基本上对铝自给自足。
然而,铜就是另一回事了。市场人士都知道,中国保税仓库区中存有数以十万吨计的铜,其中部分转交给了中国生产商,但更多成为中国影子银行业的担保品。
在LME价格和价差变化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一种担忧,即堆积如山的铜中至少有部分可能会涌回安全的LME许可仓库。
不过,三周过去了,还没有看到有铜流动的迹象,LME曲线前端也开始再度收紧。所以,难道这一切都是虚惊一场?
**青岛事件影响有限**
当然,从交易所可见库存来看,青岛事件的近期影响似乎很小。
自6月初以来,LME系统仅接收1,050吨新的库存流入,其中只有150吨在亚洲注册,6月19日在韩国釜山注册。
事件也没有对上海期货交易所注册库存产生明显影响。在该交易所,完税库存6月减少11,100吨,保税库存减少5,318吨。
但由于融资银行认真执行关于交易对手的规则并收紧仓储要求,有些铜库存确实出现移动。
金属库存似乎是在中国国内移动,大型仓库运营商是主要受益者。也许有些库存离开了中国,流向LME在韩国的仓库,这点迄今未得到证实。
但相当明显的是,如果确实有些流出了中国,那么这些铜并未注册。如果注册过的话,应该在LME库存报告中体现出来。
这样说得通。
随着一天天过去,并没有新的爆料,青岛丑闻确实像是一次性事件。没有出现仓惶解除融资交易的现象,即使交易条款变得更加严格。换句话说,质押融资业务继续进行,尽管对金属到底存放在了哪里审查得更严。
LME许可的仓库最为可靠,不必真正向这些仓库注册金属,就能取得LME仓储所具有的信誉和信贷升水。
**失去铜融资意愿?**
尽管即期恐慌已经过去,但随着中国与国际银行对于借款对象更为挑剔,就出现了对于抵押铜交易的放贷能力是否会收缩的合理疑虑。
比如,麦格理银行分析师指出从6月到9月期间,约有29万吨铜将流出保税区,将保税区储铜量降至60万吨左右。
但他们预计在那之后不会再有大规模收缩,原因解释如下:
除了为国内市场进口的铜之外,金属融资转口贸易是一种极为常用而备受欢迎的在国内外之间进行套利的方式。进口铜必须首先进入保税区,在转口贸易中,一系列连续的销售和回购协议使标的铜在保税区逗留几个月时间。
根据中国当局与抵押金融机构间长期的猫捉老鼠游戏,麦格理继续得出结论,“大型信誉良好的进口商一直被视作能度过从前的信用紧缩,我们预计他们还将可以。”
而且,如果保税区里的铜真的离开的话,最显然的地方是中国国内市场,尤其是上海期货交易所出现库存降低与现货溢价证明,供应趋于紧俏。
记住铜作为抵押品要比铝等更有吸引力的一点在于,中国在结构上属于铜不足,这意味着如果铜需要找到归宿,总会有进口买家。这是青岛港口丑闻后丝毫没有改变的一点。
**回到逆价差?**
再看看伦敦市场,对于这些金属是否会进入LME系统,外界仍非常谨慎。现货和三个月期货目前的逆价差(现货溢价)略高于30美元,与5月底时的水平差距仍很大。
但由于交易所库存仍稳步减少,该价差不乏结构性压力。LME每日仓位报告显示, 有一家投资者持有相当于可交收仓单50-80%的现货和仓单仓位,而“明日-次日”价差,这一市场交割日系统中期限最短的价差最近几天一直在正逆价差之间来回摆动。
实际上,我们已经回到青岛港口事件爆发之前的情形。很多个月来,库存减少和价差压力已经是伦敦铜市场的两大主题。
这是5月份逆价差骤然大增并且现在又开始扩大的原因。直到金属可以受到激励进入LME仓单,不然这两个趋势将依然存在。
青岛港口融资丑闻似乎将影响市场,但鉴于最近三周抵达LME仓库的金属不多,中国保税区仓库金属流入导致LME库存重新增加的机会越来越低。
看起来抵押融资贸易和LME铜合约的业务照常。LME仍在努力吸引来自中国保税区的金属。
(关键字:铜库存 青岛港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