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务网
正在更新
短信回放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华商务网> 有色产业> 基本金属> 每日聚焦

专家:2016年财政赤字率或达到甚至超过3%

2016-1-6 8:19:07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作者:
  • 导读:
  • 近日,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解读供给侧改革时,重申了积极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对企业实行减税,并用阶段性提高赤字率的办法弥补收支缺口。而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有着类似的表述。
  • 关键字:
  • 财政赤字率

近日,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解读供给侧改革时,重申了积极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对企业实行减税,并用阶段性提高赤字率的办法弥补收支缺口。而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有着类似的表述。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需要政府加大减税力度,这会加大收支缺口,需要增加财政赤字去弥补,因此会提高赤字率。而阶段性提高赤字率的表述,意味着赤字率在一个时期可以根据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来提高,之后可以再下降。

简单说,财政赤字就是财政支出超过收入的差额。2015年中国财政赤字为16200亿元。财政赤字率则是赤字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15年中国赤字率为2.3%,比2014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

此次中央提出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多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2016年赤字率或达到3%。赤字率3%被《欧洲联盟条约》视为一条不得突破的“红线”,此前一段时间里,中国赤字率未突破3%红线。

但是由于这一红线确定并不科学合理,已经遭到包括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内的诸多人士反思,认为中国需要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赤字率和负债率红线。

2016年赤字率会敲定在哪个数字,目前尚不得知。杨志勇认为,要确定赤字率,直接考量因素是当年的收入形势和支出安排,另外还与经济增长率和债务率息息相关。

从2016年支出安排来看,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近期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扩大财政赤字,相应增加国债发行规模,合理确定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

这意味着国债和地方债发行规模将扩大。2015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为6000亿元,在地方财力紧张的背景下,不少学者呼吁2016年增加地方发债额度。

从收入形势来看,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2015年前11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仅5.7%,明显低于年初预期(7.3%)。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政府势必将加大减税力度,如减税主要举措的营业税改增值税已经被要求在2016年全面推进,这将降低企业税负,但同时带来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财政收支矛盾。

楼继伟在分析“十三五”财政改革面临的形势时称,财政收入潜在增长率下降,财政支出刚性增长的趋势没有改观,财政收支矛盾呈加剧之势,平衡收支压力较大。

也正是基于上述判断,不少专家学者判断,2016年财政赤字率或达到甚至超过3%。

经济增长率也与赤字率确定息息相关。上述权威人士表示未来经济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这意味着未来经济将保持6.5%~7%的增速,也需要财政赤字保持一定的规模。

一般来说,如果GDP实际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为了阻止其下降,并促其上升,扩大赤字支出就不可避免。

比如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冲击,中国放弃了此前采取的稳健性财政政策,2009年将财政赤字率从0.6%提至2.8%。而根据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汪德华等人的测算,如果算上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等方式的隐性借债,2009年财政赤字率或超过8%,2012年和2013年赤字率超过4%。

不过,中国政府已经明确不再采取之前强刺激政策。杨志勇告诉本报记者,在债务可持续的基础上,中国财政赤字率可以突破3%,但在前期财政支出高增长下,赤字率不会突破4%,甚至达到3.5%都比较难。

赤字的累积就是债务,由于当前中国债务规模并不小,出于防控财政风险的考虑,有专家认为赤字率提升空间并不大。

尽管楼继伟在去年博鳌亚洲论坛上透露,中国债务规模可控,2014年年末负债率(年末债务余额/GDP)低于40%,在60%的风险控制标准内,但地方政府债务快速积累,存在局部风险。

楼继伟称,截至2014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是15.4万亿元,2015年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16万亿元。2014年底地方政府债务的债务率为86%,低于100%的警戒线,总体上风险可控。但确实存在一些地区债务规模较大,偿还能力下降,个别地区存在发生局部风险的可能性。

杨志勇认为,财政赤字率不应该固定为某个数字,应该在实践中调整,但必须实现财政可持续,对宏观经济稳定发挥作用。

(关键字:财政赤字率)

(责任编辑:01018)
行情快报
行情汇总
最新供应
最新求购
【免责声明】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有色产业频道: 基本金属 | 小金属
中商数据-研究报告-供求商机-中商会议-中商VIP服务-中文国际-English | 钢铁产业-化工产业-有色产业-能源产业-冶金原料-农林建材-装备制造
战略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媒体报道 | 客户服务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1 Chinaccm.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华商务网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本站所载信息及数据仅供参考 据此操作 风险自负 京ICP证030535号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盛世龙源12号楼 邮编:100022
客服热线:010-5166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