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务网
正在更新
短信回放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华商务网> 有色产业> 小金属> 每日聚焦

矿企出海“扫货” 国际化人才短板亟待补上

2016-7-21 16:49:36来源:网络作者:
  • 导读:
  • 随着黄金十年周期的结束,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处于低位,国外大型矿商现金吃紧,正想办法通过出售矿产资源来弥补现金不足。
  • 关键字:
  • 矿企

随着黄金十年周期的结束,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处于低位,国外大型矿商现金吃紧,正想办法通过出售矿产资源来弥补现金不足。趁着全球矿业处于低位而大量购入已经成为国内矿企的共识,因此,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在海外不断“扫货”。

7月7日,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旗下五矿资源有限公司对外公告,宣布秘鲁邦巴斯铜矿于7月1日已按期进入商业化生产。紫金矿业7月8日晚间发布2016年度定增预案,公司拟以不低于3.09元/股的价格,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48亿元资金。根据公告,定增资金的一部分将投向刚果(金)科卢韦齐铜矿建设项目。而据彭博社报道,丝路基金和中国黄金也正考虑以20亿美元联合竞购全球最大的商品交易商瑞士公司嘉能可旗下最大金矿。

江西铜业董事长李保民曾多次公开表示:“对于资源型行业,越是在行业低迷期反而越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最佳时机。”近来的一系列动作是否预示着矿企出海之风再起?矿企出海除了面临法律对接、资源状况等诸多不确定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横亘在中国矿企出海的道路上?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介绍,矿企出海失败案例居多,表面上看很多原因在于投资方向和投资策略选择的失当,其实背后的问题在于国际化人才的缺失。据王辉耀介绍,中国矿企“走出去”最大的短板就是缺乏国际化人才,尤其是缺乏精通国外法律法规、熟悉国外文化、拥有流利外语与丰富管理经验的人才。没有专业化的国际人才往往导致矿企在对海外资源进行尽职调查和谈判的过程中吃了很多“暗亏”,最终导致很多优质矿产资源人为的沦为“废矿”。

某业内人士透露,矿企出海最为棘手的问题就是人才的匮乏。“比如财务,当前国内的财务管理还是比较封闭,走到国外,在能力上是比较欠缺的。”这名业内人士表示。

因此如何聘用国际化人才来帮助矿企出海成为王辉耀眼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不同于其他企业,中国矿企出海背后往往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国际化人才如何在这样的企业体制内突破晋升天花板,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王辉耀表示,这样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聘用机制的调整来解决。比如矿企董事会可以决定是否出海收购,但是之前的尽职调查、国际谈判等工作完全可以依靠国际化人才来进行。

王辉耀表示,矿企出海首先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如果这些矿企自身没有国际化,脑袋还在国内,身体已经伸展到了国外,往往会用国内的思维去解决国际上的问题。而改变矿企的思维首先也要从国际化人才建设的角度入手来建立适应国际化的经营模式。

当年改革开放之后,许多跨国公司进入国内,最先囿于中国人才资源的匮乏,聘用的往往是本国人才,之后慢慢过渡到聘用熟悉中国文化的华人华侨和港澳台人士,随着中国留学潮的到来,跨国公司开始倾向聘用海归,最后又回归到了中国本土的专业人士。因跨国企业往往在人才的聘用选择上是一个逐步本土化的过程。

因此,在王辉耀看来,中国矿企出海除了要建立自己的国际化人才团队之外,也应寻求建立具有战略眼光的当地人才聘用机制。“走出去”的矿企应注重当地人才的使用,以冲破人才方面的瓶颈。由于人才本土化对当地投资人具有吸引力,使用当地人才也有助于扩大中国海外投资的影响。当然,培养内部专业人才同样重要,当前应借助“一带一路”等战略推进实施的契机大力推动人才的培养,包括培养“一带一路”沿路经济带国家的人才。

 

(关键字:矿企)

(责任编辑:00955)
每日聚焦
市场动态
最新供应
最新求购
【免责声明】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有色产业频道: 基本金属 | 小金属
中商数据-研究报告-供求商机-中商会议-中商VIP服务-中文国际-English | 钢铁产业-化工产业-有色产业-能源产业-冶金原料-农林建材-装备制造
战略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媒体报道 | 客户服务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1 Chinaccm.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华商务网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本站所载信息及数据仅供参考 据此操作 风险自负 京ICP证030535号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盛世龙源12号楼 邮编:100022
客服热线:010-5830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