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轮利好刺激和市场周期的共同作用下,低迷已久的制造业迎来了曙光。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8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4%,创下了22个月以来的新高,市场需求、企业信心均出现强有力复苏。然而数据繁荣的背后仍存不少隐忧,固定资产投资滑坡、中小企业生产疲软、制造业出口动力不足,不难看出,四季度的宏观调整仍需针对上述领域对症下药。
出人意料的回暖
具体来看,8月我国制造业PMI为50.4%,高于市场预期并重回临界点之上,这也刷新了2014年11月以来的最高纪录。其中,在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临界点,从业人员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低于临界点。
而在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看来,PMI回升可能与房地产企稳、固定资产投资见底、出口回升有关。他直言,近期房地产市场风波不断,成交居高不下、高价地频出,调控集中于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有助于将房地产购买需求挤出至二三线城市,加快二三线城市去库存过程。与此同时,房地产投资特别是热门城市投资会长时间维持较高热度。“制造业PMI创两年来新高,进一步验证了中国经济L型拐点已至,偏执看空中国经济必酿大错。”
“8月的PMI走势确实远超出了市场预期和机构预判,表明目前制造业确实存在一定的上升倾向”,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表示,“主要原因可能是经过两年低迷,部分企业存量消耗到达一定程度,需要一定采购补充。”
数据之争再现
同样让人感到意外的还有同日财新传媒公布的8月制造业PMI为50%,正落在荣枯分界线上,较7月回落0.6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未能延续增长趋势。截然相反的走势,意味着财新与国家统计局连续两个月出现PMI数据之争。此前财信传媒公布的7月制造业PMI为50.6%,也与国家统计局数据公布的49.9%相去甚远。
而出现数据打架的根源,在于双方统计样本的差异。据了解,国家统计局PMI指数调查企业有3000多家,问卷回收率可达90%,但调查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大,国企、央企占据相当比例。相较而言,财新PMI调查企业总数在500家左右,且多数是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小型企业。由此可见,财信PMI的回落,证实当前我国中小制造企业依旧经营惨淡。
这一点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也得到了体现。8月我国大型企业PMI为51.8%,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继续高于临界点;中型企业PMI为48.9%,与上月持平,仍低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7.4%,虽比上月回升0.5个百分点,但仍位于收缩区间。
“大型的国有企业受政策性因素影响最深,随着前期的一些稳增长措施开始发挥效应,效益自然就会回升”,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表示,“但中小企业近期出现了财务困局,资金周转困难,加上外需疲软带给外向型企业的压力持续上扬,可以说短期筑底无望。”
出口、投资下行仍是隐忧
单月数据的回温显然并不足以改变不少分析人士的审慎态度。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当前工业生产中仍存在一定困难,“由于全球经济增长复苏乏力,制造业进出口回升动力仍显不足,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持续位于收缩区间,而感觉资金紧张的企业比重持续超过四成。另一方面,劳动力和运输成本上涨的企业比重有所增加,企业降成本的难度依然较大”。
陈及也直言,我国当前面临的高库存难题,相当一部分都出现在国企占主导地位的产业,政府大包大办的体制若不能根除,工业难见本质改观,“单月数据大幅回暖,与季节性变化、成本因素关系密切,带有较强偶然性,不能成为工业走势的风向标,更不能成为盲目乐观的基础”。
他同时提醒,国务院及各地方政府虽然为去产能陆续出台了林林总总的刺激政策,但却养成了企业的惰性,导致大量僵尸企业依旧不愿离场。“实际上近期落地的部分政策并不完全利于工业回暖,例如日前出台的《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明确将在集团管控、购销管理等九个方面加强对国企投资的监管,并将终身追责,这将一定程度上捆绑住国企手脚,导致市场投资意愿再降。”
对此,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师陈中涛表示,伴随着供给侧改革,宏观调控应着重培育带性强的新主导产业,从而为经济提质增效注入活力。但刘元春的态度很谨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小,想要撬动整个实体经济有一定难度,当前迫在眉睫的仍是稳增长,若不能解决短期问题,供给侧改革这样的中期定位也无从谈起”。
(关键字:P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