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铜矿石依存度与铁矿石大体一致,且超过 70%的铜精矿石需要进口,随着大型和超大型铜矿床的发现,铜矿资源勘查重点逐步放在西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铜矿石长时间依赖于大量进口的现状。
因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铜矿资源勘查工作,积极引入各种现代化技术,为找矿与矿产资源开采打牢基础。
1 铜矿资源勘查基本流程
在铜矿资源勘查过程中,主要按照预查、普查、详查、矿床勘探等步骤进行。
(1)预查。对预查铜矿区各项信息开展分析研究工作,并涉及部分工程验证内容。这样便于掌握预查区矿产资源远景,确定符合普查条件、有较强矿化潜力的区域,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普查。普查是铜矿资源勘查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重点针对具有较强矿化潜力的矿山进行物探、化探以及有限取样工作。
同时也包括可行性评价与研究,初步评价已知矿化区,确定价值地段,并将符合详查要求的区域确定下来,让地区经济发展有丰富基础资料。
(3)详查。在这个环节主要运用多种勘查技术开展系统工作与取样,在可行性研究后确定其具体的工业价值,最终将
勘查区范围确定下来,为后续勘探工作打牢基础,也为矿山总体规划、项目建议书等创造有利条件。
(4)矿床勘探。发现矿床后,对具备工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矿区,明确矿山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式、开拓方案、矿石加工选冶工艺、矿山总体布置和矿山建设设计等。
2 铜矿资源勘查技术要点
2.1 掌握铜矿勘查区地质情况
为了掌握铜矿资源概况,需要了解勘查区地质信息。铜矿资源勘查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和勘查目标,在勘查作业上完成综合部署,并通过矿体准确计算铜矿资源储量。
若是忽视了地质研究,将带来较大的影响,并引起经济效益的降低,这要求我们加强地质勘查工作,防止勘查工作过于盲目问题。
第一,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必须分析成矿地质因素,清楚矿体成矿特征、地质条件等,主要为含矿建造构造、地层、岩浆、矿化作用和围岩蚀变等。
上述因素与矿产分布联系非常紧密,只有掌握具体成因、基本规律、规模、矿体数量、空间位置等信息,才能进一步了解勘查区地质概况。
第二,重视矿物物质组份研究工作。首先是自然类型,分析铜矿物种类与数量,将具体储量确定下来。其次需要合理确定铜矿工业类型,涉及铜硫矿石、铜铁矿石、铜相矿石等,在铜矿资源勘查中确定储量。最后要分析矿石的结构与构造,并了解矿石的有益或者是有害成分等。
2.2 矿区水文地质勘查
矿山水文地质勘查中,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1)含水层的导水性、富水性、水量、水温、水质以及水压动态变化等。
(2)隔水层与含水层厚度、分布、储存条件、岩性以及稳定性。
(3)构造断裂带富水性、导水性,勘查铜矿矿体底板充水围岩的水压、富水性等。
(4)铜矿矿床若是为岩溶充水,必须准确预测抽水、排水时是否会造成地面岩溶塌陷现象,以及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有无改变等。
(5)裂隙、岩溶发育情况与分布规律。
(6)地表水分布及其与地下水之间存在的水力联系等。
(7)地下水补给、径流以及排泄条件等。
(8)矿坑充水因素、充水水源以及进水方式。
(9)明确水文地质边界条件,根据矿床开拓方案预测矿
坑涌水量。
(10)采取有效措施,完成矿坑水防治、处理以及利用等工作。
2.3 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分析
矿床埋藏深度若是超过500m,必须重视地温测量工作,通过细致调查和研究,了解矿区分布范围、填充情况,在有条件的时候,还要圈定矿区界限。
在露天开采方面,必须分析边坡稳定性与围岩坚固性,若是矿区处在地震活动区域,也应该加强区域内地震信息与新构造信息的研究,并在报告中详细、全面阐述地震地质状况。
要做好相关资料收集工作,对矿床范围下的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滑坡、岩溶塌陷、风化带、泥化带和流沙层发育程度、分布规律等,要准确掌握放射性元素分布和含量情况,将岩石、矿石等物理力学性质测量出来。
2.4 找矿方法确定
在现代找矿技术发展过程中,找矿方法也越来越先进,铜矿资源勘查中主要用到的方法如下:
(1)物化勘查技术。通常由岩石物性参数决定,准确测定矿区内岩石物性与参数,为找矿创造条件。
物化探方法包括激电、磁法、地球物理勘探与地球化学勘探等。在深入分析不同岩性接触带后,将具体矿体位置确定下来。
(2)数据采集技术。该方法具有高效、低成本和快速等特点,可以将重点工作区有效确定下来,缩小工作范围,降低工作强度,减少在铜矿资源勘查中的资金投入。
要在矿区坑水方面进行综合利用与防治,确定热能利用建议与热害处理方案。
(3)非常规找矿方法。在特殊工作条件下,非常规找矿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陷伏矿与隐伏盲矿为例,需要应用地气理论与电化学理论。
在长期地质历史下,深部矿体受到各种地质应力作用将逐步活化,并通过多种形式垂直线上迁移。常用方法包括电吸附方法、烃气测量法和离子电导率法,能够发现矿化异常信息,为深部找矿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字: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