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在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63个国家共同宣布加入“全球降温承诺”(Global Cooling Pledge),这标志着全球首次集体在气候变化公约框架下关注制冷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该承诺之下,各国提出致力于在2050年之前将与制冷相关的排放量至少减少2022年水平的68%,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其他目标,包括在2030年之前制定最低能效标准。
当前,来自制冷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全球总排放的7%。据COP28上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全球降温观察》报告,预计到2050年,制冷领域排放将增加到44亿-6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将占当年全球预计排放量的10%以上。
对此,推动制冷能效提升以及加速高升温潜能值制冷剂(特别是氢氟碳化物)的削减替代,已成为全球重要共识。
近期中美两国政府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中也着重提出,“两国计划在《基加利修正案》下共同努力逐步减少氢氟碳化物,并致力于确保生产的所有制冷设备采用有力度的最低能效标准”。中国的房间空调器能效标准1级能效指标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今后还会持续加强制冷产品的能效标准制修订工作,助力实现国家节能和双碳目标。
根据《基加利修正案》的履约义务,从2024年起,中国氢氟碳化物生产和消费总量将被冻结,这是中国履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气候承诺的重要实践。
为了实现这一承诺,中国在削减氢氟碳化物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今年,中国的相关政策也有了重要的积极进展。我们在此对于今年新出台的政策及相关工作进行了针对性的梳理和分析,并结合能源基金会工作重点,对中国履约新阶段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基加利修正案》与氢氟碳化物削减
1987年,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相关缔约国缔结了《蒙特利尔议定书》,旨在逐步停止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ODS)。中国于1991年正式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成为缔约方。
2016年10月,《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在卢旺达基加利举行会议,进一步达成了《基加利修正案》,将18种氢氟碳化物(HFCs)列入受控物质清单,开启了国际社会协同应对臭氧层损耗和气候变化的历史新篇章。
HFC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强温室气体,是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主要替代品之一,其全球升温潜能值(GWP)是二氧化碳的几十至上万倍。有数据表明,减少氢氟碳化物和提高制冷空调制冷效率的行动可以在2050年前分别减少0.1摄氏度的全球温升,并在2100年前分别避免全球气温上升0.5摄氏度。
2021年6月,中国正式向联合国交存了《基加利修正案》的接受文书。同年9月,《基加利修正案》对中国正式生效。目前已有155个国家批准了《基加利修正案》,中国作为HFCs生产和使用大国,是第122个加入该修正案的国家。
《基加利修正案》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制定了削减时间表。根据《基加利修正案》履约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一组发展中国家(A5 Group 1)应从2024年起将受控用途HFCs的生产与使用冻结在基线值,2029年起HFCs生产和使用不超过基线值的90%,2035年起不超过基线值的70%,2040年起不超过基线值的50%,2045年起不超过基线值的20%。基线值为2020至2022年HFCs生产和使用年平均值加上含氢氯氟烃(HCFCs)生产和使用基线值的65%,以二氧化碳当量为单位计算。
中国履约进程
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切实履行《基加利修正案》,中国一方面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修订《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和《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完善HFCs相关管控要求;另一方面制定并落实重大支撑性和引导性政策,如建立和实施HFCs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出台实施三氟甲烷(HFC-23)管控政策等。
2023年,中国先后出台了两项重磅政策,即《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推荐名录》及《2024年度氢氟碳化物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方案》,此两项政策对于制冷及相关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意义重大。
2023年6月,依据《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第八条之规定,生态环境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制定并发布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推荐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名录》明确了被替代物质及替代品的用途类型和主要应用领域。
目前,在中国有生产和使用的HCFCs共五种,其中一氯二氟甲烷(HCFC-22)、1,1-二氯-1-氟乙烷(HCFC-141b)、1-氯-1,1-二氟乙烷(HCFC-142b)三种物质占全国HCFCs生产总量的99%。《名录》推荐了此三种HCFCs的23个替代品,其中制冷剂替代品7个,发泡剂替代品7个,清洗剂替代品9个(类)。
(关键字:制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