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两起钢贸信贷事件再次引爆钢贸圈,一则是上海新日股权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持实际控制人肖家守的相关资产遭到查封。另一则是“沪上钢市福建第一人”被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银行的相关支行告上法庭。意味着钢贸信贷危机从中小型企业开始转向行业龙头公司,进入危机爆发的全面阶段。
一边是银行钢贸类不良贷款核销提速,一边是钢贸企业被银行的不断起诉。至少我们看到,不良贷款涉及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改变,钢贸商依然在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银行在背着盈利下滑的压力,加速核销钢贸商的不良贷款。前不久中信银行召开临时股东会,审议并通过了该行2013年度不良资产核销额度增加32亿元的议案。调整后的不良资产核销额度,从原来的20亿元猛增至52亿元。民生、平安等股份行均提速了钢贸类不良贷款的核销。另据统计,建设银行2013年年中,钢贸贷款余额在300亿左右,但不良贷款高达数十亿,不良率超过20%。工行2013年前三季度,不良核销就超过120亿元,主要发生在小微企业、钢贸领域。这说明银行的钢贸不良贷款率恐怕还会上升,钢贸信贷风波不会就此而止,也不会很快缓解。
有关资料统计,在2014年2月13日起的一个月内相关开庭案件多达上百起,钢贸企业作为被告的占了绝大多数,钢贸商信用卡贷款逾期诉讼也不少。工商银行、光大、平安、中信、民生、华夏等多家商业银行均现于原告之列。
银监会近期已提醒商业银行关注,钢贸领域此前出现的种种违规情况有被复制到煤炭、水产、木材等行业的迹象。钢贸贷款违规模式可能蔓延。
行业信贷规模有多大,恐怕具体数据难以统计,但光上海市场一年2000亿的信贷规模足以说明钢贸行业的资金分量。贷款额上千万的钢贸商不在少数。
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杭州几乎所有银行叫停钢贸联保贷款。这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钢铁业产能过剩、供需失衡、钢材市场价格低迷、钢贸商没有利润空间的情况下,对钢贸商的打击非常大。老的贷款还的还,新的贷款却很难贷出。对负债率高的公司、或者资金实力不强的公司,恐怕还难以支撑。
这不仅影响到钢厂、贸易商、银行三者的合作关系,也关系到钢厂自身订货的问题。当钢贸商资金链断裂、或者资金流动性差,很难在向钢厂支付预付款订货。钢厂一方面面临库存的挤压,另一方面也只能被迫增加直供比例,大力发展下游客户。当然,钢贸商本身在进行联保贷款、或者从其他渠道融资门槛和难度对会增加。资金活力的减少,必然会导致钢材市场活力的下降,中间交易萎缩,蓄水池功能下降。
当然,造成这种钢贸信贷危机与经济大环境和行业环境有必然的联系,特别是2008年后大规模融资后,钢贸商信贷规模快速增长,为以后的危机埋下的隐患。但是,事实证明,钢贸商获得大量资金而从事地产、股市等投资,在经济不景气、诸多行业低迷的情况下,很难扭转亏损的局面。钢贸商贷款违约已经不仅仅是诚信问题,而是行业在经济发展周期中的结构和增长方式的不协调的体现。
从目前的经济现状看,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各种数据仍处在偏低水平,制造业复苏比较缓慢,投资增速下滑。钢铁业供需矛盾仍比较大,年后钢材社会库存快速增长,钢价反弹无力。钢企和贸易商盈利能力仍比较低下。这说明钢贸信贷风波短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钢贸商必须做长期打算和准备。
行业洗牌仍会继续,全国20万家钢贸商中,至少有1/3将在危机中出局。但相信在钢贸信贷风波以及恶劣的经营环境下,存活下来的钢贸商会更加规范和专业。显然,借助钢材抵押融资需要金融系统完善监管体系。钢贸商本身也要进行经营模式创新,不盲目融资投资,控制金融风险,走出钢材生意的正确道路。
(关键字:钢铁 钢贸 钢价 钢贸信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