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务网
正在更新
短信回放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华商务网> 有色产业> 小金属> 每日聚焦

制造业不可轻言“退出”

2017-1-23 9:35:52来源:网络作者:
  • 导读:
  • 近来,实体经济问题广受关注,各地纷纷出台了一些得力举措。但是,“去产能”与“去工业化”的混淆,“重虚轻实”“脱实向虚”倾向的出现,经济新常态与结构性失衡、产业融合发展的叠加,以及花样繁多的新业态,如同层层迷雾困扰,形成不少认识误区。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认为我国已完成工业化,制造业应退出历史舞台。
  • 关键字:
  • 制造业

——着力消除振兴实体经济的误区(一)

近来,实体经济问题广受关注,各地纷纷出台了一些得力举措。但是,“去产能”与“去工业化”的混淆,“重虚轻实”“脱实向虚”倾向的出现,经济新常态与结构性失衡、产业融合发展的叠加,以及花样繁多的新业态,如同层层迷雾困扰,形成不少认识误区。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认为我国已完成工业化,制造业应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世界范围内主要谈论的,还是以工业制造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在这个问题上,曾经有许多发达国家走了弯路、吃了大亏。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英、法等国主导的“去工业化”一度很时髦,甚至成为突出的全球化现象。一些“聪明人”“聪明企业”以美国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为大本营,大搞“以钱炒钱”的把戏,赚了“快钱”“大钱”,不但造成虚拟经济自我膨胀、超常发展,而且诱惑许多人、许多企业甚至政府部门纷纷“重虚轻实”“脱实向虚”。经济虚拟化愈演愈烈,“去工业化”悄然展开,大量制造业被当作“夕阳产业”转移到成本低的东亚发展中国家,本土实体经济严重弱化、退化。在美国,高达70%的就业人口转向金融和金融服务业,曾经一派繁荣的汽车制造业中心底特律逐渐萧条,几乎成为“废城”。其结果,就是引发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对金融灾难痛定思痛,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认识到,制造业才是立国之本,不可替代、不能退出,必须恢复制造业,将“去工业化”彻底扭转为“再工业化”。

现代经济发展很容易形成“虚拟化陷阱”。这个陷阱的诱惑性非常大,往往越是“聪明人”、越是“聪明企业”、越是实力较强的国家,越容易掉进去。美、英、法等国的经验教训极其深刻。

制造业在发达国家不能退、不能去,在我国更不能退、更不能去。近些年,我们一些企业和经济领域“脱实向虚”倾向,不少地区和部门“重虚轻实”苗头,值得重视。比较突出的是,早些时候就有不少企业热衷于依托雄厚资本和巨额资金,炒作房地产;有的热衷于资本运作,开银行、办信托、炒股票;还有的热衷于上市“圈钱”,反复定向增发、减持套现、抽逃资本。

同时,一些奇怪的现象也出现了,许多宝贵的发展资源离开实体经济,争先恐后转入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总量膨胀、利润膨胀,甚至形成了罕见的“暴利”。在一个年度里对中国企业500强的统计显示,仅5大商业银行净利润就占全部企业利润总额的35.6%,而266家制造业企业净利润只占18.8%;5大行利润总额几乎是所有制造业企业利润的两倍。这还没有将券商、保险、信托等非银金融机构的利润纳入统计分析。

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形态、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虚”和“实”紧密相联,不可或缺。只是两者关系非常复杂、很难把握,处理好了对实体经济有益,处理不好则有害。稍不留神,还会掉入“虚拟化陷阱”,重蹈欧美之覆辙。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仍然很长,工业化任务仍然很重,制造业不可轻言“退出”。眼下,实体经济碰到的一些困难,与经济新常态下的新特点有内在联系,必须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与“脱实向虚”“避实就虚”和“重虚轻实”也有联系,必须及时加以纠正。同时,与产业转型升级更有很大关系。

发展以工业制造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决不是再去搞低端制造业,而是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创新驱动,实现传统企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促进“中国制造”上升为“中国高端制造”。

制造业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中央在2017年经济工作部署中,已明确提出振兴实体经济的重大任务。如何消除认识误区,如何纠正“重虚轻实”“脱实向虚”倾向,如何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特别是在此过程中如何发挥好“看得见的手”的作用等等,都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都应交出较好答卷。

 

(关键字:制造业)

(责任编辑:00955)
每日聚焦
市场动态
最新供应
最新求购
【免责声明】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有色产业频道: 基本金属 | 小金属
中商数据-研究报告-供求商机-中商会议-中商VIP服务-中文国际-English | 钢铁产业-化工产业-有色产业-能源产业-冶金原料-农林建材-装备制造
战略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媒体报道 | 客户服务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1 Chinaccm.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华商务网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本站所载信息及数据仅供参考 据此操作 风险自负 京ICP证030535号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盛世龙源12号楼 邮编:100022
客服热线:010-5830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