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煤化工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入由传统煤化工向新型煤化工转变的战略转型期。然而,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煤化工长期积累的矛盾比较多,产业集中度不高,产能过剩,深加工项目比较少,面临较大节能减排压力;而新型煤化工良好的市场前景预期带来的产业发展逐步升温、出现无序过热的态势,也值得警惕。我认为,我国煤化工产业要得到科学、合理发展,需要重点考虑以下问题。
首先,合理布局很重要。比如,我国现在对乙二醇的需求增长较快,产量不能满足国内聚酯产业的需求,需大量进口,产业前景看好。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避免项目布局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如果煤制乙二醇项目选址在内蒙古、新疆等地,虽然可以占有廉价的煤炭优势,但乙二醇消费区域集中在华东、华南一带,要支付高昂的运输费用;而如果项目选址靠近消费地,又要翻番,同样会大幅增加企业成本。合理选址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规划煤化工项目时要考虑当地水资源平衡和环境容量问题。我国与水资源总体上为逆向分布,除贵州、云南等省的水资源充足外,其他省份都存在水资源紧张问题。另外,新型煤化工属洁净煤技术,总体上有利于提高煤的利用效率,但与石油化工比,其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增加二氧化碳、废渣、废水排放,增加环境压力。因此,各地在进行煤化工布局时,必须考虑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因此,发展煤化工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现在我们提倡园区化、基地化、系统化和一体化发展,在发展煤化工的同时将发电、冶炼等产业一起发展,对煤炭深加工的多种单项技术进行耦合、集成,联合生产多种化工产品、清洁燃料,以及热能、电力等,最大限度地把煤炭资源利用好,实现产品链的合理衔接和能量、物质的循环利用。
其次,要实现产品差别化和高附加值化。当前,煤化工发展出现了产能过剩和同质化现象。除电石、合成氨、焦炭行业产能过剩外,甲醇也正面临产能过剩的矛盾。从2010年至今,国内甲醇产能和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12年产能达到5500余万吨。一些地方发展火电项目受水资源制约,上马高端煤化工项目又受到技术与人才的限制,于是大量上马甲醇、合成氨等技术成熟且容易推进的煤化工项目。
除甲醇之外,煤制烯烃产业发展也十分迅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共有在建、拟建以及处于规划阶段的煤制烯烃项目29个,烯烃年产能达2000余万吨。如果过剩的甲醇进一步制取烯烃,同样面临着过剩风险。我国在建、拟建和规划的煤制乙二醇和煤制天然气项目也较多,同样要警惕出现过剩风险。
其实,实现产品差别化和高附加值化是解决产能过剩和同质化矛盾的有效办法。比如,对于甲醇而言,既可以向下延伸生产烯烃,也可以发展三聚甲醛及下游产品、丙烯腈及下游产品、丙烯酸及酯、PMMA等。企业由烯烃生产聚烯烃产品时,可采用不同的聚合工艺、催化剂,生产不同牌号的专用聚烯烃产品。
在实施煤制烯烃项目的同时,企业还可以加大芳烃的开发力度,实现烯烃、芳烃的耦合联产,甲醇还可以用于生产替代汽油的车用燃料。按照以上差别化产品方案,既可化解甲醇产能过剩的矛盾,又可避免同质化现象。对于煤制油,则应重点发展航空燃油、高端润滑油、石蜡、α-烯烃及洗涤剂原料等高端产品。
再次,需要相关政策引导。为了抑制煤化工行业盲目发展,需要有关部门制定相关规定,出台相关政策,规范行业发展,抑制盲目发展的势头。
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和出台《煤化工产业政策》,针对产能过剩的甲醇、二甲醚等出台市场准入条件,通过制定严格的能效、消耗和环保等指标,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规范行业健康发展;对于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油等项目,要从产业安全的角度着手制定市场准入条件,防范和化解无序竞争导致的产能过剩,防范投资、资源、安全环保等方面的风险。此外,要加快制定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焦油加氢等产品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要鼓励企业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采用多联产技术提高煤化工产业能源整体利用效率,还要提倡采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选用国产化设备。
总之,煤化工是资源消耗型产业,发展的基石是坚持可持续战略。在新形势下,煤化工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综合考核。
在当前煤炭价格下跌的形势下,煤化工的经济性更加凸显,一些企业发展煤化工的积极性必将再次提高。然而布局分散、产品方案趋同的煤化工项目如果不能实现有序发展和合理布局,将会导致资金的浪费,甚至对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关键字:焦炭 煤化工 石油化工)